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
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而当上举人,就更加牛的不行了。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
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
-->>(第7/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