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九十三章 东风物流(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城市一样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如果单纯从政绩角度来考虑,这环渤海经济带能建设起来,就已经足够吹上十几年的了。

    然而随着胡文海拼命给国内搂了几百亿美元的横财,上面自然是又有了不同的心思。这世界上从来只有愁钱不够用的,哪有愁钱花不完的道理,对不对?

    要将环渤海经济带真正打造成一根珍珠项链,东风快递让二号首长看到了一个希望、一种可行的模式。

    因为有了东风快递,工厂不必只能建设在大城市。而大城市能够辐射的范围,同样也极大的扩张了。小城市拿出来的政策,可以对大企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同样不用担心上下游产业的衔接。

    能源和资源运输更灵活,小城市也不用担心发电量无法扩张。运输和消费更加方便,小城市同样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风格,专门攻略某种消费细分领域。

    想要实现这一模式,在东风快递的模式下继续深化“交通体系”这一概念,就是必然的选择。

    铁路运力扩张,解决远程运输问题。省道、国道优化,解决百公里以内运输需求。物流中心、快递和公共交通,补上最后一公里这块短板。

    新的交通体系必然是要充分发挥各自交通各自的优势,要能够将交通建设成一个密切的体系,衔接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等多种手段。这样的需求之下,显然过去的多个部门协作,就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了。

    实际上如果要各方继续自幼生长,结果肯定就是交通系内部产生严重的利益冲突。铁道和高速产生冲突,高铁和飞机产生冲突,水运和重载铁路进行竞争。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情况下,妥妥会陷入各种扯皮和恶性攻击之中。

    只有一个统一的运输部,才能有足够的权威协调各方进行合作。

    上面有运输部统合,下面政企分离出来的交通企业良性竞争,最后由东风快递将整个系统整合,这就是吕秘书背后二号首长和当前中央领导们讨论出来的结果。

    然而本来上面还在担心,这个运输部如果成立究竟要如何进行运作的问题,正在进行小心谨慎的布局和摸查工作。结果这个时候,铁道部下属各路段的重要领导,纷纷齐聚白音华考察开会。然后紧接着,铁道部要发行千亿公司债的消息就透露了出来……

    行吧,有了这一千亿,运输部那还搞什么平衡?铁道部有钱、有队伍,又始终是中央的亲儿子,当然是组建运输部主干的不二选择。上一任铁道部部长、如今的计委副主任和台办主任,就成了未来运输部部长的唯一人选。

    至于说中船重工,钱是有了,可惜这国内影响力不足。海事和民航总局,国航、中航和中航发这些集团,交通部在各地的路政公司,有钱的没有影响力、有影响力的没钱,根本无法与抱团还有巨量资本的铁道部抗衡。

    胡文海在铁道部抽的这一鞭子,算是让运输部这颗陀螺,不得以迅速而剧烈的姿态运转起来。

    这背后的弯弯绕绕,胡文海并不完全清楚,但也不是全无耳闻。

    吕秘书沉吟片刻,决定将首长的想法向胡文海和盘托出,省得这位主还继续惹出什么无法收拾的大麻烦来……

    “事情是这样的,经过相当细致的调查研究,中央认为东风快递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

    吕秘书斟酌着用词,谨慎的说道:“东风快递如今已经不是盛京局下属的三产企业,而是被财政部全额收购,成为中央直属的国企序列了。胡胜利同志受聘成为东风物流副总经理,这次我来,就要请胡胜利同志赴京上任了。”

    响鼓不用重锤,胡文海挑了挑眉头,从吕秘书这简单的一番话里,便意识到了中央要组建运输部的战略是如何考量的。

    东风快递这个模式是什么情况,胡文海能不心知肚明吗?东北的城市化进程很早,七十年代城市化率就超过了50,大城市病本来就已经有显著呈现。

    再加上这几年胡文海的上下折腾,渤海省下面县市就更加是一付“英年早秃”的形象了。

    明明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行,然而大城市之外却更加荒凉和凋敝了。农村里大量的劳动力进城,各种社会问题都开始出现,让人不能不重视起来。

    然而在东风快递将触角伸向下面之后,这些县市立刻焕发了一片生机!

    就以阜新来说,原本市里还在担心煤矿资源枯竭的问题。然而当东风快递物流中心与阜新下面的清河门1988年签署了合作协议,这里已是今非昔比。

    胡胜利利用东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