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章 策略(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孙厂长在国内算是业内专家了,可对国际造船业市场仍然是两眼一抹黑。唯一接触过的“外商”,还是自己找上门来的香江船业巨头包氏兄弟。和真正的“外国人”打交道,根本就毫无概念,可以说是连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听闻日本竟然有1250万吨造船产能闲置,这怎么能让他不惊讶?单是闲置造船产能,都已经比这个年代国内整个造船业产能多出五倍以上了——国内甚至刚刚具备建造远洋万吨散货轮的水平啊!

    “没错。”胡文海肯定的点头,从容道:“这些产能一部分是国际海运市场萎缩减少的,另一部分就是由于韩国造船业崛起抢走了日本订单。”

    “日本造船业占有国际市场份额最高的时候,是1976年达到了国际市场份额的56。而韩国造船产业的国际份额,去年是174。今年以来,日本造船业订单更是面临断崖式损失,很可能在国际市场上退守40以下。”

    胡文海摊手,呵呵笑道:“由此可见,韩国造船业基本是踩着日本人起来的。而随着早前广场协定的签署,目前市场上日币已经增值超过了5。由此带动了国际上大量的热钱进入日本。未来、不,应该说目前的日本已经一脚踩进通货膨胀和金融繁荣的门槛里了。这对日本经济活力是利好,可对造船这种人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却是严重的利空。”

    “哎,这消息好是好!”孙厂长看着手上的资料。急的直挠头:“可就算日本有这么多的闲置产能,我们想引进都还是没有钱啊!”

    “呵呵,三菱重工可不是咱们国内企业,阶级兄弟可以无偿给你转让技术的。”胡文海点头:“三菱嘛,无利不起早。没钱能让你们去参观造船厂?”

    孙厂长愕然,看向胡文海:“这么说,胡总……”

    “嗯,我已经准备好了三亿美元的资金,准备就是用于在日本引进他们目前闲置的造船设备和技术。这次请孙厂长帮我召集渤海省的造船业专家,就是希望能够吃透日本人的整个造船体系,完整的在中国复制、引进他们的全套先进技术,争取引进之后就达到不再依靠日本人,能够自我增殖的目的。”

    “如果孙厂长愿意与新科重工进行全面合作,我可以将一部分设备和技术租借给大港船重。”

    胡文海说的信誓旦旦。

    孙厂长则目瞪口呆。

    那可是三亿美元。哪怕只是一部分,也已经让人垂涎欲滴。

    “不知道胡总所说的全面合作,是指的什么意思?”他小心翼翼的询问。

    “我们两家合作,在这次的船舶集中订货会上联合竞标。拿下的标的,由大港船重和新科重工共同建造完成。具体来说,大港船重负责建造一部分分段,而新科重工负责建造总段和总段对接。大港造船厂,必须进行全面改造,进而符合新科重工的技术体系。当然,改造的技术和人员。可以由新科重工提供。”

    孙厂长低头沉思,这所谓的改造技术和人员,应该就是胡文海所说的能够租借给大港造船厂的设备和技术了。这样看来,不答应他的要求。大港船重就无法获得新科重工的支持。

    总段造船法的技术他当然也有所耳闻,不论是新科重工的郑磊,还是大港海运学院的刘教授,都把这项技术夸到了天上。

    而从已经交货的那艘船来看,总段造船法对造船工期的缩短效果相当显著,然而对船厂的管理和生产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大港造船厂能否实现这些要求。在孙厂长看来,真是有些困难重重。起码一点,新科重工是私企,不论是惩罚还是奖励都是管理者一言而决。但大港造船厂要是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底下的工人能不能毫无怨言的完成?

    “胡总的意思我明白了,不过这件事关系重大,能不能请你给我一些时间,我需要思考一下,也要和厂里其他管理层进行沟通。”

    胡文海无所谓的点头答应:“没问题,我们这次要在日本停留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孙厂长大可想个清楚。”

    ……

    “快,跟上他们!”李俊仁,拍着司机的座椅,焦急的指着刚从高速路上下来的一支丰田考斯特车队。

    出租车司机闻言连忙挂上档,然后一脚油门,不紧不慢的吊在了车队的尾部。

    然而刚一进入市区,这支车队没走多远,突然就分开驶向了两个方向。李俊仁想了想,认为这应该是中国人为了节省经费,将住宿地安排在了两个地方,决定跟上前面那个比较小的车队。

    歪打正着,他竟然跟的就是胡文海和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