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零六章 商业集团(五)(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给率有一定的要求,为此甚至不惜划出了耕地红线,严禁各县逾越,因此根本没多少地可供种植棉花,故棉纺织所需的原料就需要大量进口了,顺国无疑是一个重要进口来源。

    黄伯超和张绍宗合作过多次了,彼此间已经比较信任,因此很快就谈完了棉纱的采购协议。黄伯超允诺东岸人要求的货物在五天时间内筹措完毕,然后于巴陵港装船。为此,他还将支付买办张绍宗一笔可观的佣金,几达3之多。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买办这个新兴阶层确实不得了。就如张绍宗其人,作为宁波最大的纺织厂定海纺织厂在巴陵的代理人,张绍宗每笔做成的生意可以抽到大约5的佣金,其中黄伯超支付给他3,定海纺织厂支付2,因此虽然他的月薪只有20元,但依赖丰厚的佣金,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积累起大量的资财,一跃成为社会的上流富豪之一。

    如张绍宗一样的东岸买办在巴陵还有七八人之多,他们受雇于宁波的一些大型制造企业或贸易企业,在巴陵一带尽可能地寻找价廉物美的各类商品,给东主节省采购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赚取一笔丰厚的佣金。张绍宗在诸买办当中其实还不算最出类拔萃的,他只是在巴陵一带名气比较大而已,事实上东岸在湖广一带排名第一的买办当属常年在羊楼洞一带采买茶叶的大买办李难先,此人赚取的佣金极多,加上又会打理生意,现在家产据说有二十多万两银子,非常惊人。

    “张先生屡次来我裕大昌采买棉纱,当真是令黄某感激涕零,今后若有其他差遣,但我黄某能做到的,直说便是。”黄伯超拱了拱手,真诚地说道:“裕大昌能有今天,是离不开张先生的照拂的,这一点黄某铭感于内,不敢或忘。”

    “呵呵,黄老板客气了。”张绍宗端起茶杯轻啜了口,笑眯眯地说道:“在裕大昌置办的棉纱或土布(土布因为质量上佳,耐穿耐磨,远东四藩经常采购,或自用或转销),从来没有一例因为质量问题而被上头东国人斥责的。黄老板,其实干我们这行的,压力也很大啊,哪天若是东国人看我们不顺眼了,说不定就一脚踢开了,那又能找谁说理去。”

    “张先生如此人才,无论到了哪里都不愁没饭吃的。”黄伯超恭维道。

    其实他说得也没错,这个张绍宗名气不小,就连顺国一些军政高层都听说过他的名字。这人甚至还曾经帮大顺前营在台湾银行那里办了一笔贷款,以采购部分武器装备,为此获得了许多顺军大佬的友谊,这对于他在湖广一带做生意无疑有着极为巨大的正面意义。

    “对了,黄老板,我听闻你在县里办了一所商学院,这可时髦啊。即便在东国人那边,也没有专门的商学院,只不过在烟台学院里设了一个系,培养少部分人才而已。黄老板此举,不但在大顺是头一遭,就连宁波和登莱都瞠乎其后了。佩服!佩服啊!”张绍宗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突然将话题转到了这个上面,只听他又说道:“此等开风气先之举,即便一时不如意,受人诘难唾骂,只要时间久了,总会有转机之处。湖广的商业风气,这些年来是一年比一年浓厚,老张我每年都要来很多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大顺李皇帝现在拿下了大半个四川,掌控了不下四百万人口以及数不尽的财货,以后这边的生意只会越来越好做,生意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是大势,煌煌天道,是什么人能够挡得住的吗?那些个腐儒,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大顺李皇帝不怎么待见他们,全天下的生意人更不待见他们。待到将来世道改变,这些人就只有被淘汰的份,黄老板大可不比介怀,随他们去吧。”

    “张先生这话自是没错。无奈此番出来教训我的还有我少年时的授业恩师,不知怎的也到了巴陵开蒙授学,然后被人请来痛骂了我一顿。唉,想必如今我在他眼里也已经变成了一个终日逐利的狼心狗肺之徒了。”黄伯超有些唏嘘地感叹道:“不过这反倒坚定了我继续办商学的决心。这个世道现在是非变不可了,东国人在宁波、登莱不过四百万人口,却压得清廷不敢轻举妄动,福建郑经、广东二李亦是战战兢兢,浙南鲁王之辈更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我曾经就在想,东国远在万里之外,为何在中国就能凭借这四百万人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呢?想来想去,只能说是生产力强,还有便是那巨舰大炮之威,舍此别无其他解释。大顺如今有一两千万人口,地盘也有数省之大,且多是精华,为何就不能达到东国的水平呢?黄某人不才,愿先践行这商业兴国的路子能不能走通。如果不行的话,就再试试实业兴国的路子。张先生大才,如果愿意投资实业的话,黄某倒也可以介绍一些挣钱的门路,那便是纺纱厂和织布厂了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