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四章 以打促和(五)(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岛群岛的无数海峡西流之水,以及从日本海经过拉佩鲁兹(peroe,亦作宗谷)海峡北流之水组成。受这些洋流影响,海域东半部的水温较西半部高,海水一般沿逆时针方向流动。从太平洋汇合的海水,特别是在千岛群岛东部和中部之间汇合的海水,在东部的几条支流上形成湍急的急流向北流去,而在西部,从西伯利亚大陆注入的河水则汇入类似的急流中向南流去。

    海流大致为气旋式环流。太平洋暖水经千岛群岛北部海峡流入该海后,分为两支:

    一支向西北直指约翰岛。强度不断减弱。另一支向北,到北部沿岸后转向西和西南。沿岸南下途中,不断纳入各条河流淡水(尤其是黑龙江的径流),后沿库页岛南下。这是寒冷的沿岸流;并有小部分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北侧流向日本海。

    而日本海的暖水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南侧流入本海区,沿着北海道北岸向东流,即为宗谷海流。流速可达50-90厘米/秒。从而,构成气旋式的总环流。流速,近岸大于远海。远海流速一般为5~10厘米/秒。流向较稳定。该海区与太平洋的水交换,主要通过千岛群岛诸海峡。就整个群岛地区来说,上层为北进南出;深层则主要由太平洋流入,这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以南进北出的方式与日本海进行水交换有所不同。

    水团主要有表层水、中层水和太平洋深层水。表层水(0-150或200米层)是冬季由海水垂直对流形成,温、盐特征值分别为-17~06c和320-335。中层水(200-800米层)是由太平洋流入的上层水混合变性而成,其温、盐特征值分别为01-2c和333~338。太平洋深层水(800米以深)由太平洋流入的深层水变性而成,特征为高温(24c左右)、低氧(≈ap;ap;ap;ap;lt;1毫升/升),盐度为343‰-344‰。。。。

    潮波由太平洋传入,潮汐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仅北部、西北部沿岸及珊塔尔群岛附近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北大南小。品仁湾天文角附近,潮差可达13米。珊塔尔群岛也可达7米,南部海区则仅08-25米。潮流则分半日潮和全日潮。流速因地而异,外海仅5-10厘米/秒,海峡和海湾口潮流可达2-4米/秒。

    本海区海水中营养盐类较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浮游植物量达20克/米,主要属硅藻门,其次为甲藻。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某些地区可达1-3克/米。底栖生物全海区的总生物量达2亿吨。各种动物群中,以软体动物为最多,其次为棘皮动物和多毛类环节动物。较有经济价值的是堪察加蟹、蓝蟹和某些软体动物。鱼类约有300种,其中鲑鱼、鲱鱼、普鳕、鲽鱼等30种鱼类,均有重要经济价值。此外,还有抹香鲸、海狮和海豹等哺乳动物。

    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多寒带鱼类,以鲱、鲑、鳟等鱼为主,东部堪察加附近有世界上最大的捕蟹场。盛产大马哈鱼、鳟、鲱、鳕和毛鳞鱼等。沿岸港口有俄罗斯的马加丹、鄂霍次克、科尔萨科夫和日本的网走等。多海狗、白鲸、海驴、海豹等动物。开发较晚,1713年才从鄂霍次克开航到堪察加地区。重要港口有苏联的马加丹、鄂霍次克、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科尔萨科夫以及日本的网走、纹别等,大多数为渔港。堪察加半岛附近水域盛产鱼、蟹。温暖季节的鄂霍次克海水颇为适合海洋生物生长。这里的海生植物有海藻和海草,海生动物有小龙虾。贻贝、蟹、海胆、珊瑚虫以及多种鱼类,其中大麻哈鱼、鲱鱼、绿鳕、比目鱼、鳕、毛鳞鱼和胡瓜鱼,以及蟹和褐虾等经济价值都很高。鄂霍次克海还有鲸、海豹、海狮和海狗等哺乳动物。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西北部的边缘海。位于千岛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经宗谷海峡(拉彼鲁兹海峡)通日本海,经千岛群岛各海峡连接太平洋。鄂霍次克海上有定期航运沟通俄罗斯远东各港口。沿岸主要港口有纳加耶夫(nagayevo)湾的马加丹(agadan)和鄂霍次克。萨哈林岛的科尔萨科夫(korsakov)以及千岛群岛的北库里尔斯克(severo-kurilsk)和南库里尔斯克(yuzhno-kurilsk)也颇重要。冬季有大块浮冰妨碍航运,夏季有浓雾阻碍交通。鄂霍次克海东为堪察加半岛,东南为千岛群岛,南为北海道岛,西、北为西伯利亚,西南为库页岛。鄂霍次克海经千岛群岛诸海峡与太平洋相通,在鞑靼海峡与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连。当地最著名的景观为冬季在海面出现的浮冰。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