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三十四章 大基建(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需再投入别的什么了,却能够极大造福河道沿岸的人民,取得还算不错的经济效益,且这种效益会沿着沿岸经济的开发程度和人口的增多而越来越丰厚。

    另外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鉴于东岸目前的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的经验、素质,首批建造的升船机和船闸都不会太大、“太冒险”,因此能够通航的船只吨位也是有讲究的:按照目前交通部运河事务处给出的初步指导意见,那就是最好选用载重、自重都比较低的船只,即最好选用之前已经被淘汰的35吨级内河小火轮。

    他们解释说,35吨级的内河小火轮,其装载的货物(35吨)、船只自重及轨道车(含钢质托架)加起来的总重,差不多刚好在接近一百吨的样子,对设计中的升船机、船闸来说刚好够用。言下之意,船只再大、再重的话,往下落的时候可能问题不大,但往上拉的时候安全系数可能就不太高了,容易出事,因此他们建议还是选用小一些的船只。

    对于运河事务处给出的这个建议,内河运输部门的诸君也是无力吐槽,只能行文三大船厂,请他们去故纸堆里翻翻,将以前那种已经被淘汰的35吨级汽船的图纸找出来,然后修改下设计,重新搞出一款新的船型出来,以适应巴拉那河上游的实际情况。对此,位于镇海县的现代特种船舶厂已经给出了回应,说将在六个月内设计出全新的35吨级汽船并应用到巴拉那河航运,以支持那边的建设行动。

    当然以上全都是远景规划,在近期的话,还是得靠着国营内河运输公司那些勇敢无畏、经验丰富的船长们用旧船将物资从下游运上来。至于说中途频繁装卸货物所导致的成本暴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交通条件就这样呢?

    “现在交通运输还不够通畅,内河运输公司也只能有选择性地运输一些紧俏的物资过来。对于那些大宗的东西,最好还是在本地量产,不然的话,根本没得补充。”徐宇在哗啦啦流淌着的铁特河畔慢慢踱步,说道:“所以我们要来了一个大型砖瓦轮窑项目、一个水泥窑项目、一个石灰窑项目、一个木材加工厂项目,本地还要自筹资金和劳力,建一个伐木营地、一个沙场和一个石子场。只有这些项目搞好了,后面的建设才能快起来啊!不然的话,从下游千辛万苦运来的物资都没地方放、拓荒移民都没地方住,这怎么行!”

    其实,这次执委会发了狠,在国内大搞基建项目缓解经济困难,其实也是有侧重的,那就是重点都投向了开发程度较低或干脆还没怎么开发的地方,其中包括公路、铁路、运河、码头、建材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之所以如此,其实还是指望通过投资这些蛮荒地带、空白国土,将目前的经济系统维持下去,而等到五年十年过后,当这些接受了大笔投资的蛮荒地带也渐渐走上正轨时,新的需求自然就被制造出来了,东岸也就成功渡过了一次经济危机。

    说到底,就是在外部市场因为种种因素疲软不振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新老国土上大笔砸钱、不断移民,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商品需求,以消化国内目前看来有些过剩的产能。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之前所提到过的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其实有很多种做法,但在东岸如今的国情下,指望忽悠老区的居民拿出自己的存款去消费,那其实是不现实的,而且即便如此,这些消费的钱一旦消耗殆尽,钱再一次集中到企业主的手中,那么无钱可赚的他们又自然而然地陷入到新的危机之中,以至于不得不关闭工厂、减小对科研的投入等等。

    因此,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做大整个蛋糕,让社会有能力创造出更有效的财富,这就需要更多的移民、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土地了。其实与后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一下,有着大片空白国土的东岸是相当幸福的,这相当于拥有“西部减压阀”的美国、拥有“殖民地提款机”的英国,对于缓解乃至渡过经济危机非常有效,而没有殖民地的国家,危机就只能在自己内部消化了,这无疑会带来不小的副作用。

    东岸的这种做法无疑是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持和源源不断的移民人口的,新国土的开发需要钱,更需要人口去那里定居,好在未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因此,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何东岸在想尽一切办法从奥斯曼人和鞑靼人手里采购奴隶、鼓励欧洲各国自由移民更兼自己亲自动手从远东输送大量人口过来,说白了都是为了去填那些待开发的国土,做大东岸的财富蛋糕啊。

    与之相比,原先那种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其实倒不是很需要过多的人口和土地了。因为国际市场就那么大,在欧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