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务,属于读书读傻了的类型。这种人刚当官的时候,如果手头宽裕,一般都会雇佣一些当官了幕僚的老秀才,帮他处理文案。甚至,支招和县里的那些老吏们争夺控制权。
孔泰对华夏这边的事务不太熟悉,又需要人帮忙管理招募的大明难民,自然也招募了一批明朝秀才幕僚。此时,派一个去廣東水师那边献上计策,毫无问题。而这些幕僚,也乐得吞下这种功劳,好跟新的雇主讨要到足够的奖励。如此,马林就可以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的了。
而有了火船战术,大明朝廷就没有了制造大船的动机了。除了能击败葡萄牙舰队外,大明的文官们完全可以用这个例子来反驳——你看,造什么船啊?一把火就烧了,还浪费钱……
只要这一战能烧掉葡萄牙人的战船,到时候,想造船的人被这一句话就能顶回去,而且无法反驳。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那呢,如何反驳?
而马林,要的就是个效果。只有人力极为充沛的大明不搞大航海,马林才有活路啊。不然,人口上亿的大明帝国也出海抢地盘,马林哪干得过?人家随便一场天灾,就能弄出几百万难民出来,怎么比?要是把几百万难民运到殖民地去,很快就能再造一个文明地区出来。
虽说明朝内部的儒生文官对殖民没啥兴趣甚至会扯后腿,可架不住大明帝国有一个喜欢对外扩张的正德皇帝啊。
虽然正德的注意力目前被蒙古吸引走了,可要是和葡萄牙人打出真火,并搞出大舰队来,那就不好说了。没准,正德会让某个太监再搞个下西洋什么的。一旦大明开眼看世界,那就不得了了……
所以,出于北海国的利益考虑,马林绝不希望明朝造大船。而献上火船战术,既迎合了明朝文官喜欢靠计谋解决对手的思维方式,也能绝了明朝造大船的想法。
到时候,明朝的货物,必须通过自己转手,才能卖到欧洲。中间巨大的利润,也由自己来垄断……
除此之外,若是此战能多烧掉几艘葡萄牙战舰,也能沉重地打击一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