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军工子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1710 苏联人觉得我们吃不起茶叶蛋,前途堪忧(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越来越大,想完成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外太空建立空间站以给相关的科研项目获得真空环境,都必须要更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来提升运载效率,降低发射的单位成本,都必须先进的火箭发动机。

    “车里的大部分专家,都是来于莫斯科郊区的动力机械生产联合体。这家单位是整个苏联,甚至全世界火箭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美国人在这个领域,也没法跟苏联人比……”

    郑权的话,让谢凯深有同感。

    苏联解体后,大毛甚至靠着rd-180火箭发动机的出口,养活整个发动机制造企业,度过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到21世纪初这段艰难的岁月。

    美国这个号称世界第一科技强国的国家,在97年时,也跟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签订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项目中,要求俄方在2018年年底,向美国交付100台rd-180火箭发动机……

    要知道,这种火箭发动机,一台价值1千万美元!

    谢凯没有打算去抢美国航天提供给俄罗斯的订单,那样会让整个俄罗斯崩溃的经济雪上加霜。

    甚至,让更多高科技企业破产。

    可不搞技术,以后要在航天领域发展,就得进口火箭发动机。

    大毛不靠谱,经常在发动机这一块卡人脖子,谢凯比谁都清楚。

    红旗集团要想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并在航天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搞自己的技术。

    大推力发动机是最基础的。

    想到这一切,谢凯只歎了一口气。

    郑权这完全是运气好。

    过段时间,大毛政府反应过来,根本不可能让谁挖走他们的火箭相关专家。

    这是他们最核心的技术领域。

    也正因为如此,在苏联解体后,大毛那么长时间都能向美国、欧洲甚至全世界出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

    就因为他们掌握着核心的先进技术,成本相对低廉……

    “真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的人在车上已经安抚不了了……”郑权问谢凯。“为了把这些人弄回来,之前已花了3700万美元……”

    “才花这么一点,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成本不高,仅是那一百多名技术专家,产生的价值都可能上百倍甚至上千倍……”谢凯不在意花多少成本。

    现在只在乎人才跟技术是否能弥补他们的空白。

    “那边……你没留什么尾巴吧?”

    “都清理乾净了,资料跟技术设备,都是倒了多少次手出来的。这些都是他们内部人员当做破烂卖给他们国内的人,再由欧美的人收购,最终才到我们手中……”

    郑权给谢凯介绍了大概,具体过程没向谢凯解释。

    尤其是如何从欧美的人手中弄到这些技术跟资料的。

    反正有人背锅。

    谢凯也不愿意去了解这些情况,只要结果,不问过程。

    “只能让他们继续待在火车里面。”谢凯再次强调,“你也不用太过担心,都已经到了我们的地盘,而且上了一批人,他们会控制场面的……为了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沿途物资补给这块,可以丰富一些。不同的地方特色,可以让他们尝尝,保密工作做好就行。”

    谢凯的回答,让郑权也无奈。

    事情不需要郑权去操心,国内的事他也不容易解决。

    “西伯利亚铁路上,他们应该吃腻牛肉罐头了。苏联很多人认为国内经济差,物资供应比他们还匮乏。更搞笑的是,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听说,说是国内搞飞弹的连茶叶蛋都吃不上……”

    “那就让他们把茶叶蛋吃腻。”谢凯怒了。

    茶叶蛋很贵么?

    在目前的中国,外资的待遇都没有他们基地好。

    “还有榨菜。”郑权笑着说道,“涪陵榨菜在苏联可比牛肉罐头都还受欢迎,那东西就马铃薯,别有一番风味,可惜,太贵,一包都要两美元……”

    苏联的物资供应极度匮乏。

    无论鸡蛋,还是肉类,甚至连面包都供应不充足。

    很多人靠着马铃薯度日。

    到最后,甚至连马铃薯这种廉价的东西,也有很多科研人员买不起。

    “对了,老方跟谭林他们将会为我们这事背锅,你跟他们沟通一下。”谢凯对郑权把自己坑老方他们的经过说了一下。

    郑权在苏联的乾的事,要有人吸引注意力,更容易。

    至少不能让苏联人把矛头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