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动力之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74章 糟糕,是心动的感觉(第4/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技术和专利?

    尤里·克拉夫琴科试探着向陈耕问道:“费尔南德斯先生,凯莉女士说的全部的技术和专利……是包括完整的生产资料的吗?”

    陈耕瞪了凯莉·希克斯一眼,似乎是在责怪她多嘴,然后回过头来含混的对尤里·克拉夫琴科说道:“就是标准的产品引进流程。”

    这样啊……

    尤里·克拉夫琴科和同事们对视了一眼,彼此都看懂了对方眼中的蠢蠢欲动。

    为什么蠢蠢欲动?

    这个就要从苏联研发航空发动机的习惯开始说起。

    苏联航空工业和欧美航空工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业研发思路,欧美航空工业因为军民并重的缘故,对于发动机的寿命、首翻期等关系到经济性的质保非常看重,认为发动机的寿命越长越好,在这种指导思路下,欧洲的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寿命不断增加,比如rb211,已经从刚刚研发成功时的3000小时的寿命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0个小时;

    而苏联则不同,全国为军工服务、时刻准备着打仗、打打仗的苏联军工行业,在经过精确计算后认为,在战时,一架军用作战飞机最多只有几十个小时的寿命,所以根本没有必要研制寿命超长的战斗机以及航空发动机,有个两三百个小时的寿命就足够了,想要打仗、打胜仗,关键是能够在战时大量、廉价、快速的制造。

    秉着这种研发思路做出来的苏联军用飞机和军用发动机的寿命普遍不高,早期的米格—21等二代战斗机上面使用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寿命普遍不超过300个小时,到了以米格—29为首的、装备rd—33双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时代,发动机的寿命也不超过500个小时——一直到近些年,国际形势缓和,rd-33发动机的寿命才终于突破了800个小时。

    其实不只是飞机,坦克、装甲车等苏联的军用装备的寿命,一直都不高,苏联人关心的也不是这个,他们在乎的是在战时能不能大量、快速、廉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