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百九十七章 至正型元青花(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元代瓷器上,三爪、四爪龙满天飞,飞来飞去飞进百姓家。

    一般概念里民窑总比官窑多,要是以为所有的元青花都是天价,那就错得离谱了!

    但只要做工好,就算是国产青料,几十万一件那也是起步价。

    当然,相对于被炒上天的“至正型”,国产青料元青花在价钱上还是有点差距的。

    不是太多不值钱,而是在张楠重生前,那些炒家大概还没来得及去炒元代国产青:再说也不好炒,没货呀!

    除了些看着不上档次的小器型、粗制滥造货色,完好、上档次的国产青元青花器,甚至可能比“至正型”还少!

    看着都不上档次,那再怎么炒,那也是上不去滴!

    而上档次的……

    不是在华夏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就是在你都想到的人手里,反正国外就基本没有,因为当初就没出口。

    张楠上辈子有个本地藏友,比自个大个十多岁,连他儿子和自个也是好朋友,和那个卖黄沙的操老板一个镇子人,从80年代初就开始小打小闹搞收藏。

    后来也搞过沙场,还办有机械工厂,生意越做越大,资金实力雄厚:特别喜欢瓷器,人又豪爽,比张楠的手笔大的多,连外省的文物贩子都会主动送货上门。

    本地政府都希望他能开民营博物馆,虽然最后因为资金等原因没开成,但也能算是江南省收藏届的一块牌子。

    张楠去过他家几回,知道人家的藏品有多丰厚:家里前后两幢老大的四层楼,每幢每层不会少于200个平方:其中一幢不住人,从地下室到顶楼,堆满了藏品。

    是堆,不是摆放。

    各品种银元分类用竹筐子装,上头都积了厚厚一层灰;别人某个品种的瓷器论个,人家论房间!

    连楼梯上,那都是每个台阶的一侧堆满了一摞摞的清代盘碗:没办法,实在太多,没地方搁呀。

    现在张楠财大气粗,收藏古董有时会玩“不讲理的批量”,都可能是潜意识里学的:人家几十年的时间积存,生意上赚的钱有一大半成了藏品。

    当初《寻宝》到剡县,宣传部领导和文管会主任陪着京城来的专家、摄制组去那位家里,展示一下剡县民间收藏的实力。

    电视那是不上滴,人家压根不用电视增加名气,玩的是低调、圈子里的热闹,结果把摄制组和京城来的专家给惊到了!

    瓷器“高档次”收藏里,南方这边基本不玩“五大窑”,一般早期的是玩越窑、龙泉,明清那就是官窑。

    那如果是元青花呢?

    有的人不多吧?

    人家那幢藏宝楼里,其它所有房间、过道都是堆,但真有好朋友、要给面子的领导去参观,总不能老把东西往“前楼”搬吧?

    搬来搬去不方便不说,还容易损坏。

    藏宝楼里还是有个大客厅布置了一下,摆放了一些精品,连椅子也是顶级货色的清代红木家具。

    专家一到,还没坐下呢,就看到朝南摆放的一张红木条桌上,两头各摆放了一个高度有30来公分、造型规整、纹饰绘画精美的青花罐。

    仔细一看:国产青料元青花!

    完好无损,连盖子都在。

    一聊天,哪来的?

    那位藏友告诉京城来的这些人:十七八年前,一个景德镇做古玩的生意人慕名送来的。

    至于当时的价钱……

    没人问,问了他也不会说,或者压根会瞎掰。

    其实甚至连这来路……

    没人会说实话,换做张楠也不会说。

    不过张楠同几个本地圈子里的好朋友,还知道那些京城来的人不知道的事:不是一对,那位哥们有整整款式、纹饰差不多的四对元青花罐!

    至于哪来的这个问题,张楠知晓的来路等于没知晓,因为对方说的来路缘由只要合理,你管他哪来的,反正不是自己的。

    不过按照张楠的猜测,有一种情况可能性比较大:陪葬品,还是同一块家族墓地里的出来陪葬品,所以能够出现整整四对。

    不过都在人家家里藏了至少十七八年了,就别去深究来路问题,还是因为那句话:只要合理,它就合理。

    至于为啥电视里没看见?

    寻宝、寻宝,真正的藏家、玩家,基本上都不会把好东西往电视里放,压根犯不着。

    不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托了:剡县寻宝,“总决赛”四个人里头至少一半是托,最终胜出的“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