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九节 海一般的关怀(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没有如此的戏剧性,慰问团对俘虏伤员的视察只进行了十五分钟左右。做了一个简单的讲话。这个讲话确实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使他们感激万分,却不是什么晚上加餐给条鱼干之类的事情。

    马千瞩讲话的核心是出路问题。他许诺,所有的伤员一旦康复之后,澳宋政权都会录用,给予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养家活口。

    前些日子,马千瞩已经从何平的汇报中得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入院的官军伤员都会落下不同程度的残疾。没有残疾的俘虏,康复后直接打发到劳工队去服役,但是落下残疾的人,在古代是很难存活的。当时愿意出来当兵的人,大多是家中贫穷难以存活的人,残废了回去也是死路一条。

    他就是在这方面入手来打动了俘虏们的心。让他们充分的感受到新旧社会的不同之处。使得这批伤员俘虏后来成为最坚决的新社会的拥护者。

    视察结束之后,马千瞩问医院的临时负责人:“死亡率怎么样?”他对医院的救治效率非常感兴趣。

    “很低。只要能及时救治的,基本上都能活命。应该说抗生素和破伤风血清两大法宝救了很多人的命。”随着卫生队回到马袅的宁静海说,“不过破伤风血清的有效率还不高,有的批次有效率低,有的就高。综合算起来大概在70左右吧。”

    “三分之二的有效率,很不错了。”

    “是啊,只能这样看了。”宁静海不是很适应如此粗率的标准,“就是缺元老医生和护士。这里条件相对差。”

    “条件差,可以创造好的条件么。”马千瞩摸了摸口袋,掏出一支烟来,点着吸了口,“这里条件不好,大家都不愿意来,你来当这个马袅医院的院长怎么样?”

    “我?”宁静海有点迟疑,他的确是医生出身,学过医,也当了几年临床医生,但是后来从事的却不是医学。不管是对医疗还是卫生管理,他已经很陌生了。

    “对,你不是博士吗?”

    “我是计算生物学博士,和医学要说有关系也是很勉强的。”

    “这个没关系。”

    “那,是不是得通过组织程序……”

    “当然当然,但是你得有这个意向才好。”

    “我明白了。我回临高就报名。”

    从医院出来之后,慰问团的成员又和马袅基地的陆军元老军官们进行了谈话。谈话是秘密进行的。谈话的内容涉及到这次战役的各个方面。主要是涉及到战役检讨方面的内容。

    一部分元老企图发起的弹劾因为凑不够全体元老的三分之二的同意,在准备阶段就已经夭折了。但是元老院内部分元老提出的三十五点的质询,却需要执委会和陆海军逐一回答。

    文德嗣把文件交给了何鸣:“实话说,很多问题不大好回答,你们要好好考虑考虑如何作答。”

    “当然是实话实说了。”何鸣接过文件抽出来看了几眼,说道,“我认为这一质询的听证会还是由我来出席比较好,最多叫上陈海洋。最好不要传唤到其他的元老军官到场。以免有人借题发挥。”

    “当然,当然。”马千瞩点头说,“执委会也被人抨击了,不过我完全理解。民主制度嘛,就是这个意思。”

    文德嗣摆手道:“咱们以后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每次战役都要总结提高一下。所谓‘计作查改’的循环方法。咱们现在就是这样行事,谈谈发现的问题,怎么改进。至于元老院的听证会么,意思意思就好了。”

    当天就反围剿作战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查改。包括武器的质量、士兵训练、战术使用、后勤装备、作战体系等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自制米尼枪的质量控制不好,标尺不准确。”

    “枪管和机件寿命不够,标称枪管寿命200发,实际发射100发之后膛线就烧蚀严重。如果不带了许多备用枪的话,恐怕就要用刺刀战斗了。”

    展无涯在笔记本上边记录边说:“机械加工水平过剩,但是材料还是不过关。”

    “黑火药手榴弹的威力不够。”

    “我们考虑换装整装弹药步枪,改用新发射药。”

    “士兵全部改用钢盔,藤盔的保护效果不好。戴着没有意义。”

    “军鞋质量不好。布底鞋很容易坏,穿草鞋伤脚严重,幸亏不是长途行军。”

    “最好能给连一级的指挥官也配备望远镜。”

    “军官学校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

    最后汇编整理出来的材料有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