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和影响都已经非同往昔,相关专家、相关领域持续不断地讨论着如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但,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引起瞩目,也没有能够真正地引发重视。
这一次,借助着“炒作门”的热度,借助着颁奖季的声势,社会学者、媒体专家以及公众人物等等都站了出来,表明立场、发表言论、重申意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注意。
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引发了连绵不绝的讨论,死死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新闻事件很有可能会伴随着“娱乐周刊”长长久久地连绵下去,终身无法摆脱。
如此走向,如此发展,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控制,渐渐走向了未知的局面,无人可以预测;只有时间,也只有历史,才能看到这一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纽约时报”再次抢走了无数风头,布莱德利-亚当斯专门撰写了一篇社论,标题为,“康奈尔-麦格雷戈:又一个斯蒂芬-格拉斯(stehen-gss)!”
1998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北美乃至世界的新闻造假案。
二十五岁之前,斯蒂芬-格拉斯任职于“新共和”杂志,并且广受欢迎;同时还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其他顶尖媒体撰稿,是整个纽约都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
但二十五岁那一年,因为一篇离谱的新闻报道,人们发现了斯蒂芬涉嫌造假,完全凭空捏造出了整篇新闻。一夜之间,斯蒂芬跌落谷底。
经过调查之后,一共检查出四十多篇新闻报道,斯蒂芬仅仅只是在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大量捏造、伪造、再创作、再加工成为报道,甚至文章之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事实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虚假新闻,完全就是杜撰新闻。
造假案爆料出来之后,迅速成为了当年最轰动的案件,斯蒂芬彻底离开了新闻行业;同时,这也成为了娱乐至死的时代开端——因为当年斯蒂芬的新闻稿件,娱乐噱头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