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戏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055 束手束脚(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击,昔日的欧洲电影王国现在已经风光不再。

    但偏偏电影产业的内部顶尖人士又拒绝接受事实,拒绝与时俱进地跟上世界脚步,对产业的发展缺乏了解,始终把视线集中在了本土范围内,不断向威尼斯电影节施压,希望电影节能够更多地支持本土电影,甚至是让本土电影重现荣光——可是,他们又无法效仿柏林电影节那样设立官方基金会,支持本土电影,因为……缺钱,然后就陷入一个死循环,进而导致了诸多问题。

    威尼斯电影节每一年的参赛和评选都需要面临严峻考验——评审团的选择、参赛作品的挑选以及本土媒体的态度等等都无一例外,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电影节对优秀作品的吸引力。

    就好像阿尔贝托想要邀请蓝礼担任评审团成员,他就必须面临国内从业人士们以及机构高层管理的压力,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意大利之外的多重压力,戛纳电影节逐渐开拓出了自己的特色,渐渐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每年报名戛纳的作品都多如牛毛,对定位稍显模糊的威尼斯形成了更多挤压;同时,多伦多电影节快速崛起、全面赶超,继而在北美地区站稳脚跟,充分利用地理层面的先天优势抢占市场,两个电影节一前一后的档期,进一步抢走了威尼斯的观众和作品,这也使得威尼面临着全面夹击的困境。

    从报名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来看,威尼斯都没有能够展现出足够优势,对于优秀导演和优秀作品来说都缺少吸引力和竞争力,每一年的选片阶段都面临着严重掣肘,就连亚洲电影的亲密度也开始下降,包括东亚三国在内,每年前往威尼斯的出色作品正在大幅度下降。

    更糟糕的是,威尼斯电影节始终没有能够确定自己的定位。

    横向比较柏林电影节,虽然观影人数和讨论热度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都敬陪末座,但柏林的定位却非常准确,从社会人文关怀走入政治议题反思,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乃至于深入思考,这些始终是柏林的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