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赋予了柏林电影节独特的艺术氛围。从如此角度来说,柏林的状况比威尼斯还要好一些。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威尼斯电影节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危机,许多资深电影爱好者们甚至开始担心威尼斯的前景,谁都不知道,这个全世界第一个创办的电影节是否会某一瞬间就突然从公众视线里消失。
前任主席马克-穆勒的辞职,其实有诸多错综复杂的原因,难以一言蔽之,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为电影节注入全新气息,让新任主席为电影节带来新气象,试图寻找出一条出路,延续这个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避免影迷们担心的情况出现。
对于阿尔贝托来说,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到威尼斯的准确定位:艺术也好,文化也罢;宣传模式也好,营销定位也罢,总之需要找到一个清晰思路,让威尼斯能够重新绽放,也许,戛纳就可以成为一个非常积极的参考样本。
曾经一度,戛纳电影节因为频繁邀请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而饱受争议,柏林和威尼斯都认为戛纳丢掉了电影节的本质,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功利化,为了瞩目视线而放弃了自我坚持,一切都是炒作,一切都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