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一石四鸟(第3/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个秀才底子,有的干脆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学,身上的功名是捐班捐出来的。这班人,大多也没有打过仗,见过血,骤然大用,虽然也轰动一时,但他们的职位,在传统士大夫眼中,或者“营营役役”,或者“追逐铜臭”,喧闹过一阵子,对“读书人”造成的实质性的刺激,是有限的。

    可“驻英公使”不同,这是真正的“国家名器”啊!居然交付一个身无尺寸之功的“秀才底子”?这个刺激,可就大了!

    曾涤生的儿子又怎么样?也得一步步往上爬呀!

    许多人不自禁地冒出了这么个想法:现在洋务大兴,难道,从今以后,显爵高位,不再必定求之于十载寒窗、出生入死?

    有那嗅觉更加敏锐的少数人,脑洞开得更大:不读书还好,书读多了,人变傻了,“上头”说不定还更加讨厌你呢!

    这就是关卓凡想要的“宣示作用”。

    科举是迟早要大动的。这可不是一步到位的功夫,得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往前蹭。现阶段,台面上,关卓凡是绝对不肯说科举的坏话的,但要开始在底下做小动作了。要慢慢儿地在人们心目中打下“科举无用”的印记,以利之所趋,将人们的精力、兴趣,一步步自科举上面引开,尽可能为日后变革,减少阻力。

    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对曾纪泽出任清国驻英公使,大表满意。

    曾纪泽主持广方言馆,和洋人打交道的机会本来就多,关卓凡又有意识地安排他和英国公使及英国驻上海领事应酬交往。结果,英国公使馆在给国内的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曾纪泽的:

    “曾先生通晓英文,博学多才,是中国最具改革思想和国际视野的人士之一。”

    “他出身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官宦家庭,是家族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他和首相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交。”

    “出任驻英公使之前,他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一份履历,英国人焉能不满意?

    曾纪泽派为驻英公使的上谕,明发之后第三天,英国外务大臣的电报就发了过来,对曾纪泽履新英伦,表示热烈欢迎。

    关卓凡打开电报,看着看着,眼中放出光来。

    他所在意者,并非英国人对曾纪泽说的那些客气话,而是——

    他合上电报,轻声说道:“欢迎回家。”

    (三千八百字大章奉上)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