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乱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五章 全甲炮艇,拨乱反正(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围壁上,朝向舰艉,搭了一面凉棚,整个炮位,都在这面凉棚荫庇之下。这几乎等于把大炮装进了一个铁盒子里面——只有后面是敞开的。

    不过,因为炮门太窄,炮口几乎不能左右转动,如果要调整横向射击角度,就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通过军舰自身转动,来实现火炮横向转动。

    在这个关键点上,伦道尔展现了惊人的设计天赋:他将炮艇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远较一般军舰为高,仅用两分四十五秒,全艇便可旋转一圈!

    这个旋转速度,甚至超过了许多重型岸防炮。

    主甲板中央,竖立着一根高高的烟囱。

    这是全船唯一无法充分防护的部位。不过,烟囱受损,炮艇固然无法正常航行,但并不影响大炮的发射——那个时候,炮艇早已部署到位,能否正常航行,并不十分重要。

    前面不是说过吗?这个“全甲炮艇”,本质上是一个水炮台,对“速度、机动、续航力”。通通“不做任何要求”。

    还有。这个“全甲炮艇”。除了一个狭小的“船长室”外,没有任何船员居住的空间——要住在船上,就得在甲板上打地铺。

    还有,既然没有桅杆,也就没有法子悬挂海航信号旗。

    呃,这样的一只船,怎么……出海作战啊?

    谁说我的“全甲炮艇”要“出海作战”?

    再说一遍:这是一个“水、炮、台”!

    和“标准巡洋舰”一样,“全甲炮艇”的叫法。是关卓凡自己的杜撰。原时空,伦道尔设计的这种炮艇,中国的译名,称“蚊炮船”——看,这个土鳖名字,比咱们轩郡王“全甲炮艇”之高大上,差远了吧?

    “蚊炮船”在后世,是争议很大的一种兵器,支持者认为它本小利大,诚“守口利器”也;反对者认为它然并卵。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从未在战争中有过像样的表现,根本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海军发展史上开错了的一朵奇葩。

    关卓凡认为,“蚊炮船”的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不在自身,而是人们一厢情愿,使其后续发展,完全偏离了伦道尔的设计初衷。

    “蚊炮船”设计之本意,是一种纯粹的防御兵器,主要作用,是在港口防御作战中,和岸防炮台“高低搭配”,形成更合理、更立体的火力网。

    “蚊炮船”的优势有二,一,可以自由移动,可以布署在任何港口的任意水面位置,海港可以,河港也可以;二,造价远远低于岸防炮台,生产周期也短,不比岸防炮台,非数年经营不为功。一句话,成本低廉,可以大数量布署。

    中国的特殊情况,使“蚊炮船”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很早之前,关卓凡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中、法开战,我的最大的软肋在哪里?

    不是云桂边壤,不是福州马尾,不是台澎金马,也不是天津大沽口。

    是上海,是上海的高昌庙。

    上高昌的“工业园”,下高昌的“自贸区”,是中国精华所在,是中国复兴腾飞之根基,其价值,怎么样强调,也不过分。

    可是,因为情形特殊,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上海又是中国自我防护力最弱的地方。

    中**队,无法大规模在上海的海岸及黄浦江岸修筑炮台,沿岸固防,战端一启,万一法国人竟然溯江而上,炮击高昌庙,则我何以为计?

    虽然,出现这种情形的概率不会太高——在上海大动干戈,法国人顾虑也多。但是,凡事不可侥幸,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关卓凡不可能把整支舰队布署到上海,但是,如果仅仅布署一批“全甲炮船”呢?

    这是做得到的。

    进攻上海,对于法国人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得失难定,本来就是下下之策。面对“全甲炮船”的凶猛火力,法国人不能不想到,一战下来,付出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手上这盘生意,一不小心,就倒赔了进去。

    于是,冒险以逞的念头,就不大容易生得出来了。

    这是“蚊炮船”正确的“打开方式”。

    但是,原时空,因为“蚊炮船”坚实的装甲和犀利的火力,人们给予了“蚊炮船”过高的期望,总想拿它以小搏大——拿蚊炮船去搏铁甲舰。于是,蚊炮船的甲板上,竖起了桅杆,速度变快了,吨位也变大了——从两百吨一路涨到了五百吨。

    终于,蚊炮船可以出海作战了。

    这个时候的“蚊炮船”,其实就是“微型铁甲舰”。

    可是,五百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