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巨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三十六章 长乐居士(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目?”

    “双管齐下!”易知足缓声道:“朝廷一方面废除八股文,增考历史、地理,维系科举制度继续运转,逐步的削减科举名额,一方面赋予、承认新式学堂毕业的学生名分,大学生——取得学士之位的,至少授予举人名分,中学堂毕业的学生授予贡生。”

    合着,这才是对方的真实打算!曾国藩捻须思忖了片刻,才道:“举人名额有定,一省三年少则七八十,多则不过百余,国城兄这新式学堂,却是年年皆有毕业生,而且规模亦会日趋扩大举人免除赋税徭役,还有做官的资格,国城兄可思虑过?”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至少要经历十五年苦读,丝毫不比科举轻松。”易知足含笑道:“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未必一定要做官,应该只有一小部分会入仕,大多数人会进入船舶、冶金、机械、交通、商业、教育、文化、军工等各个领域,至于免除赋税徭役,二十年后,朝廷可以逐步削减。”

    这倒是行的通,曾国藩看了他一眼,道:“国城兄为了朝廷变法革新,可真是用心良苦。”

    这话明显有揶揄的意思,易知足却是喜好不以为意,微笑道:“元奇是大清的元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我岂能不知?”

    “国城兄既有如此想法,则最好不要有废除科举之心。”曾国藩语气极为诚恳的道:“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此乃大势所趋,但科举可变不可废!

    科举千年,纵有积陋,但瑕不掩瑜,科举制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科举既是朝廷官僚选拔制度亦是教育制度,百姓不待劝而竞于学,可谓是政教一体。

    其次是公平竞争和阶层流动,科举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阶层的人才流动,也尽可能地在制度上实现了平等。

    自上而下而言,科举面向各阶层甄选人才,为朝廷提供优秀官员,保证朝廷正常运转,利于巩固皇权。

    自下而上来说,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完善的晋升渠道,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甚至进入朝廷中枢。”

    顿了顿,接着道:“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至今已一千二百年,各朝奉行不渝,不仅因为科举有着诸多好处,还因为科举,进可以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退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

    说到这里,他大有深意的看了易知足一眼,“国城兄以眼光长远而著称,当不会做出‘为兴新学,而废科举’之本末倒置之事。”

    易知足不置可否的一笑,“我先前还提醒二位王爷,留意英吉利文官选拨制度,涤生兄尽可放心,元奇断无废除科举之心,亦没有那份能耐。”

    见他一府漫不经心的神情,曾国藩心里暗叹了一声,不愿再多费唇舌,转而问道:“左季高在西北情况如何?”

    易知足缓声道:“左季高累功晋封一等子爵,实授塔城参赞大臣。”

    一等子爵?这可是正一品!曾国藩既为左宗棠高兴,心里又不免有些嫉妒,左宗棠不过一举人,得易知足青睐,这才几年光景,就晋封一等子爵,这让他这个同进士出身在官场打熬了那么多年才是吏部侍郎的他情何以堪。

    易知足自然不知道曾国藩心里五味杂陈,接着道:“新疆应该建省了,涤生兄不妨上个折子,仿四川例,设总督,总督人选就举荐左季高。”

    举荐左季高为新疆总督?曾国藩心里震惊,缓缓点了点头,道:“在下人微言轻,举荐总督人选?”

    “没人比左季高更合适。”易知足含笑道,顿了顿,他接着道:“湖南不乏经世致用之才,涤生兄夹袋中可有适合人选?”

    听的这话,曾国藩心里一喜,易知足虽然身无一职,但却与裂土封王无异,实实在在的掌控着大清十省之地,论权势,康熙之时的‘三藩’加在一块也是大为不如,‘易选官’如今已是天下尽知。

    这可不是谦逊的时候,略微沉吟,他才道:“国城兄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在下可不敢胡乱举荐,待回去细细整理一份举荐名单以供甄选。”

    “好!”易知足爽朗的笑道:“经世致用之才,多多益善。”

    两日后,东南各省大小报纸均在头版头条的醒目位置刊载了署名长乐居士的两篇文章《论捐纳制度》《再论新学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