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六章 力从地起(六)(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民意?什么民意,陈凯这次就是冲着本官,冲着朝廷来的!”

    陈凯批准了广东咨议局关于解除疍民不得登岸谋生的禁令,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在珠江上讨生活的疍民。

    疍民世代居住在船上,生产、生活皆系于此,这无疑会造成很多的不便。但是,即便是在共和国时代彻底解决了疍民的历史问题,这个群体也仍旧是以渔业、航运业为生,只是生活区域转移到了案上而已。

    政令下达,对于珠江上的疍民而言,无非就是以后可以上岸了,仅此而已。除此之外,他们仍旧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并没有什么两样。而随着消息的传播开来,当高廉雷琼四府巡抚张孝起得到消息时,粤西南的疍民们还无从得知这一善政。但是,端坐于高州城中的他,对于这份看似与其完全无关的政令却是勃然大怒,将刚刚回来的海北道周腾凤着实吓了一跳。

    “抚军?”

    “你且看看这份急报吧。”

    将常驻广州城的习作发来的急报前推到了书案的另一侧,重新倚在太师椅上,张孝起的鼻孔粗重的呼吸充耳可闻。

    张孝起显然是气极了,周腾凤眼见于此,亦是连忙上前抄起了急报,也顾不得重新落座了,就站在那里一字不落的看了起来。而这一段文字看过了,他亦是立刻就反应了过来,陈凯的醉翁之意到底是在何处。

    “他要借疍民的事情插手合浦珠买卖,可那是贡品啊!”

    合浦珠细腻凝重,光润晶莹,浑圆剔透,平滑多彩,更兼极具药用价值,故而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曾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语。

    这并非是作为本省人士的自夸之言,后世日不落帝国的英女王的王冠之上便有一颗拇指大的合浦珠。而在中国,合浦珠入供大内更是始于秦始皇,暴秦开疆百越,便有设珠官。而后历朝,无论是大一统的帝国,还是偏居一隅的割据势力,合浦珠的采集都没有停止过,无非是对商民百姓的驰禁之别罢了。

    到了明时,合浦采珠达到了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廉州江两岸街道灯火通明,江面帆船来往如鲫。时人李会的《廉州纪迹》有云:“明时廉州江面两岸舴艋艅艎,帆樯如织,吩呶喧号,昼夜不断,商贾辐辏,人烟稠密。”这是明代廉州珠市的盛况。

    然而,经济极盛一时的代价却是过度采珠带来的产量锐减,历史上合浦珠贝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大迁徙都是发生在明朝,以至于到了今时今日,合浦珠的产量早已不能与全盛时同日而语了。

    但是,如今的合浦珠生产除了照例的进贡之外,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却是用于高廉雷琼四府巡抚的抚标营的一应开支,同时也是对财政的补贴。即便是少了许多,可总比没有要强。而合浦珠的采集须得珠民潜入珠池,乃至是深海,在那个没有潜水装置的时代,同时还需要面对海中的鲨鱼,可谓是危险非常。这样的活计,其实际上便多是疍民在做。

    如此,陈凯批准咨议局的提议,既然不可能收到人力补充的实际效果,那么就显然是在为向他们发难所做的预热了!

    身在局中,他们感受得最是清晰。张孝起怒火中烧,周腾凤亦是不免愤愤不平,尤其是联想到陈凯其实代表的是藩镇的势力,如此计算他们这些正统的朝廷臣子,那显然就是在对朝廷发难。无论是在当下这样的局势,还是曾经的承平年代,这都是无法容忍的,也不容有丝毫妥协。

    “抚军,难不成陈凯还能带兵杀过来不成,他总不至于把这最后一层也撕破了吧。”

    借张孝起违逆咨议局所代表的“民意”,趁势攻入粤西南,这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就可以想象到的可能。但是,一旦兵戎相见,朝廷和藩镇之间的窗户纸破了,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显然不是一个粤西南,或是一个合浦珠所能够承担的代价。

    他们有消息渠道,听说过似乎粤西南有些武将眼热陈凯在广东的改革成果,暗地里组织河盗去强掠顺德丝绸,而陈凯对此不光是放着现成的借口不肯顺势扩张,反而只是在本地进剿,显然还是有所顾忌的。

    既然在那件事情上有所顾忌,那么显然也不太可能在粤西南大动干戈。那么绕这个弯子,却又意在何处呢?

    周腾凤的言下之意,张孝起当然明白。郑氏集团和粤西文官集团之间向来不睦,但也从没有到真刀真枪的打上一轮的程度。一切都还仅仅是在政治斗争的范畴之内,而张孝起作为巡抚,虽说品级和爵位上比不得陈凯吧,但是同为巡抚,如果陈凯不肯动手,对他能够造成的威胁也就会变得极为有限。

    “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