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级U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1章 倒霉的羊驼驼(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自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双翼飞机以来,尽管翅膀的数量、形状,以及推进动力装置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但时至今日具有一双平直翅膀的固定翼飞机依然占据着天空的主流。

    其实除了固定翼飞机以外,能够飞上天空的还有地效飞行器、直升机、无动力旋翼机、多轴旋翼机,以及大大小小的火箭,当然,还要包括最古老又最年轻的扑翼机。

    说它古老是因为一些昆虫早在几亿年前就掌握了拍打薄膜翅膀飞行的能力,接着鸟类和蝙蝠也掌握了这个能力,而且人类早期学习飞行时也试图给身上装上两只大翅膀,不过结果却不太美好,最后才在类似飞鱼的固定翼的帮助下取得了飞行能力。

    扑翼飞行器固然是最早研究的飞行器类型,但却是最晚成熟的,甚至直到现在也没有成熟。

    至少到现在为止,出现的扑翼飞行器都是小家伙儿,虽然本世纪初有人造出来了可以载人的实验型号,但只是离地14秒就落了下来,后来也就没有了下文。

    每一种飞行器都有它的优缺点,扑翼机也是如此,它的优点是结构可以很简单机械效率高,可以做得很小,但它的缺点却更加严重,这种飞行器需要重量轻强度高的材料,并且因为材料强度随着尺寸拉大迅速缩小的关系这种“机型”很难做大,这也是为什么有体重一毫克的果蝇,却没有体重上吨的飞龙的原因。

    沉浸在地球上出现的最大飞行生物是风神翼龙,根据化石推测这种有着长喙长脖子长腿的恐龙的翼展超过了十米,有人说它的体重可能超过500千克,也有人说可能还没有一个人重,但无论如何肯定是没有大多数现代飞机重就是了。

    俩人头顶的这只扑翼飞行器名叫“信天翁二号”,它的原理倒是和风神翼龙蛮像的,它大多数时间都是伸展开长长的翅膀,借助海面上的上升气流螺旋爬升。

    作为二号机,这只“信天翁”身上被装上了一个独特的能量回收装置,在它头部里面有一个风扇连接着发电机,当其从高空俯冲而下时,气流穿过它的“嘴巴”,吹动里面的风扇,带动发动机回收电力给机载电池充电。再加上机身上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时刻补充能量,使得这只大鸟可以在天气晴朗时连续飞行数小时不落地,轻松打破扑翼机飞行时间记录。

    不过这样一来,地上的人们就要忍受这家伙时不时地发出一声难听刺耳的呜鸣声,好在它被设定围着黄羊岛附近飞行,不会在同一个地方久待,不然就是十足噪音污染源了,哪能够像现在这样让这家伙反而成了岛上一景。

    听到刘老大夸奖信天翁,马竞摇头说道:“还是不行啊,有效载荷太低,而且还是抖得厉害,离实用化还有很大距离。”

    “已经很不错了,反正你家航拍平台想来不怕抖!”

    “不行啊,这东西现在使用限制还是很大,暂时还替代不了多轴航拍器。”

    “代替不了,那不是正合你意么?”

    说起来马竞投资信天翁团队,除了因为对方是秦省老家工大的创业团队有一分家乡情谊在里面,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补充数字生物的天空产品线。当然,防备扑翼机崛起,导致自家无人机业务遭殃的目的应该也是有的。

    这几年来蜜蜂虽然到处开花,看似弄出了一大堆产品,但其实他们自己是很清醒的,非常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说做到事事扬长避短,至少不以短击长还是能做到的。像是他们的无人机产品,就一直走的是轻量化廉价化的路线,和带有机械云台的专业航拍器形成价格差距,只是这样一来,一旦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扑翼机发展起来,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他们的产品。

    好在蜜蜂的蜻蜓系列无人机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发挥自身软件优势,先后开发的数码防抖技术、多镜头画面拼接技术虽然在画面分辨率和画面畸变率指标上和专业航拍相机有着较大差距,但也有着成本低、重量轻的优势,而且也更加方便移植到扑翼机上面。再加上蜜蜂研究手机壳时意外得到的3d玻璃钢材料可以极大地降低飞行器重量,这就使得蜜蜂有机会能量利用效率更高的扑翼机上面重新建立优势。

    虽然新材料照样能够降低多轴飞行器的外壳重量,但因为后者身上最重的还是电池的原因,在电池技术没有大突破之前,改善机体材料对其性能的增强相对有限。而扑翼机就不一样了,更轻更坚固的材料意味着可以制作更大的翅膀,使得扑翼机可以更长久地依靠滑翔来省电,同时更坚固的机体也是“信天翁二号”可以使用俯冲爬升策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