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和品级却远不如廖山河、马光达等一军之都指挥使。
在公开场合,只有等大将们说完了话,李延清才能禀报他的那一摊子事。
相同的例子则是明朝的锦衣卫,其都指挥使虽然享有密折奏事之权,也不过是正三品的武将而已,在军中都督们奏事的正式场合,其连开口说话的资格都没有。
“这小子,皮又痒了!”李中易端起茶盏,小饮了一口,才淡淡的吩咐李延清,“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必来回我,一切按照军规惩处。”
“喏。”李延清心里明白,李中易不可能为了某位将领,去破坏军规的严肃性。
军规,就是军规,无论谁违反了,都一视同仁,绝无例外。
军营不是菜园门,某一军的主将如果可以随心所欲的法外施仁,不仅军规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显然给以公废私的邀买人心,留下无尽的操作空间。
在李延清看来,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的底线划清楚了,反而有利于保护将领们。
主上屠杀臣下,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事情,互动到忍无可忍,杀戮也就难以避免。
与其纵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如一开始就明白无误的告诉人家,这些事情做了,必定会掉脑袋!
李中易放下茶盏后,微微翘起了嘴角,李勇那小子的确是个绝顶聪明之人。
在李中易的麾下,李勇一直是大错误从不犯,小错误却接连不断,被关禁闭已成家常便饭。
别人看不看得清楚,李中易不可能知道,但是,李中易心里如明镜,李勇这小子显然是在采取韬晦保命之策。
李家军以军纪为基础,以大汉主义为精神支柱,李勇这个货真价实的党项人,若想不遭忌惮,就必须夹着尾巴做人。
不过,李中易看得懂,并不意味着,他会任由李勇持续这种状态下去。无心犯错,和刻意犯错,有着本质性的不同,此风绝不可长!
北宋的立国之策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结果却是,士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