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二就是早早把林素娘娶进门里生一一男半女。听见林文思应了口,大喜过往,礼物早就在怀里揣着,金钗子金镯子之类立即就给林素娘戴了起来。
这一顿酒席直吃到夜深,徐正吃得烂醉,全靠徐平扶到牛车上。张三娘心情正好,才没有骂丈夫丢人现眼。
此后的几天都是新科进士集会,不过不再强求每人都去,只是相熟对上脾气的小规模饮宴。徐平推说要忙着编《同年小录》,只是去应酬了几次,其他时间便就窝在家里。
四月初三,朝廷再次殿试,赐特奏名进士和诸科,都是同出身和试衔,纯粹收买人心给个安慰罢了。这是宋朝特有的规矩,举人多次参与过省试殿试都没有过,到了一定年龄便赐给一个出身,不管成绩好坏了。这规矩自太祖时候就有,后来越来越滥。特奏名制度反应了宋朝科举的最初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招揽人才,追求野无遗贤更是说着好听,其实就是不让有能力的士人流落民间,成为引发动乱的不稳定因素。事实上太祖时候进士不但取人很少,授的官也很小,完全不成为一股势力。直到太宗上台,由于种种原因,才刻意扶植这么一股新兴政治势力压制元老重臣,才开成以后的局面。
徐平自然不会关心这种事,只是与身边的葛闳、嵇颖和赵諴几个同年随口讨论了几句,便依然专心编《同年小录》。
这三个都是本年进士里最爱读书的,葛闳字子实,与赵諴赵希平两个都是泉州进士,跟嵇颖一样都视书如命,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收集各种书籍。此时造纸术和印刷术已经比较发达,书籍之普及不是前世能比的。但雕版印刷刻版不易,小众书籍还都是靠手抄传播,三个人常常因为买不到一些小从书而遗憾。偶然到徐平这里,见他用一套活字编排《同年小录》便眼睛发亮,从此就赖在徐平家里,赶也赶不走了。
徐平也并没有把新编《玉篇》上的字全部制完,只是一套常用字,加上一些重字也已经近万枚,价格不菲。就是再大方,徐平也不可能把这一套字送给三人,正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