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军粮不及其他三路的一半,用到的民夫更是他们的十分之一。所以其他三路每每都上奏粮草不足,我这里却还有富余,都是靠着修好的道路。于民来说,有了道路,便就有了商贾,可以把本地富产的土产运出去,把需要的货物运进来,就比其他的地方富裕。百姓富裕,驻军便就有了支撑,不会因为驻军激起地方百姓不满。稚圭,到了地方先修路架桥,实是我们在地方为官的第一要务,你要记下了。”
韩琦点头,这道理确实不错,整修道路、桥梁、码头这些交通设施是便民之举,跟兴学、劝农不相上下,是做地方官最快见效的三大政绩。不过说起来容易,要修出这样宽阔的道路来,时间如此之短,其他地方只怕很难做到。而且秦凤路耗费钱粮较少,还在于对沿途运输做了合理规划。自嘉陵江到西汉水的水道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而且水道在山中水急滩险,运输能力比平原河流差了许多。徐平让庞籍对此做了具体规划,乘着水急运到哪里存到仓里,水量合适立即调集人和船进行转运,沿途和徐平的前线军中,对储粮都有明确统计和计划,尽量杜绝突发性地大量运粮。如此便就避免了陆路运输,从川蜀来的物资都是从水路运来,而且充足。宋军在西北的驻扎其实大多都是位于河边的,但其他三路没有统一计划,往往是在水量足的时候没有运用水利,等到秋冬打仗急需军粮,便广调民夫陆路运输,由此造成的损耗数额惊人。徐平跟韩琦说的还是过于谦虚了,同样人数的军队,其他三路所耗费的物资要在秦凤路的三倍以上。军队的训练,行军打仗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没有技术人才相配合,做事情往往是事倍功半。
行进间,韩琦见每有大的马队或者车队迎面相会,都是主动避到自己的右侧,并行不悖地交会而过,不像其他地方一样让道,不由问徐平:“经略,车队马队交会,各自避到道右交会而过,也是这里定下的规矩吗?倒是跟其他地方不同。”
徐平点头:“这是为了交通便捷。常言道,行路不怕慢,就怕站,你在路上停几次,多少时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