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这11个人都是有秀才功名的,这年代有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文学方面的造诣肯定是完爆他这个现代二吊子的。
“你们叫啥名字?以前有过些什么经历,家世背景如何,能简单说一说吗?”韦宝问道。
三个人分别作了自我介绍,一个叫张斌、一个叫薛贺,还有一个叫付继光。三人都是穷苦出身,都三十多岁快四十岁,情况差不多,农活,木工什么的都会一些。
韦宝点头,对林文彪道:“那这样吧,张斌放在工业局当书办,付继光放在军工署当书办,薛贺就作为教育局的管事吧。其他先生都在教育局当教谕吧。”
韦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看出薛贺的字最好,而且是最先来交稿子的,说明热诚最大。另外,这些字不是繁体字,是在这些先生们学会了查字典之后,对照着,查出来的简体字。能这么快完成,说明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如何使用字典,这也是韦宝很看重的,说明他们比其余的八个人脑子活络。
三人欣喜的答应,这么一来,他们就比剩下的那八个人,似乎要高一级了吧?他们尤其羡慕薛贺,上来就能当管事。
韦宝对薛贺道:“把你们三个人写的综合一下,就作为扫盲班的教材吧。另外,我再给你一篇文章,上过扫盲班的人,除了要认得这一千多个字,还要能默写这篇文章。”
薛贺道:“嗯,这好,我正想向公子谏言,是不是弄些简单点的诗文作为教材。”
“诗文就不必了。”韦宝道:“能让大家认识基本的字,以后能看点文章,看个布告什么的便可。”
韦宝打算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作为扫盲文章,他那天好像看见有个人的电脑里面存了这文章。不过,他需要修改,要把里面的人名修改,还要将地名修改,很多国家还没有呢。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并不是外人说的“老大帝国”,热切希
-->>(第6/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