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鹿鼎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0263 韦公子送还银子】(第4/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和玻璃装饰品。有较多为罗马波斯进口的玻璃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社会动荡,但是上层社会的斗富和奢侈作风,还是使铅钡玻璃得到发展,罗马和萨珊器皿的进口增多。

    至迟北魏时期,中国已经采用了玻璃吹制技术。

    这个时期的国产玻璃器与进口的罗马玻璃、萨珊玻璃相较,数量是比较少的。

    隋唐时期的玻璃制造出现重大发展。尤其是唐朝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隋唐时期的玻璃成分主要采用高铅玻璃和钠钙玻璃两种不同配方,尤其是钠钙玻璃在这段时期明显增多,这又和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往来是分不开的。

    在唐代,佛教的舍利瘗埋制度是选用玻璃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内层的容器,这也促进了中国玻璃业的发展。

    此时与西方的玻璃贸易仍在继续,西亚的晚期萨珊玻璃和早期***玻璃仍不断通过丝绸之路输入我国。

    宋辽时期,唐代高铅玻璃工艺得到继承,而没有明显发展。中国的玻璃制造进入了民间。也是从这时开始,玻璃的身价开始一落千丈。

    因为人们对玻璃这种物质的认识得到澄清,知道了它是人工制造的材料而非天然形成的宝石。这从人们对玻璃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药玉”、“假玉”。

    虽然玻璃进入民间,不再被上层社会独占,但中国传统玻璃没有和西方玻璃一样走入日常生活的范围成为常见生活用品。

    其原因是传统玻璃的脆弱特性,使其只能成为拥有美好质感和观赏性的工艺品而非实用品。

    这时***玻璃仍在继续输入。

    元明时期玻璃不被重视,即使仍有生产,技术也没有提高多少。

    明时海禁,进口我国的西方玻璃器数量明显下降了,此时***玻璃正走入下坡路,取代***玻璃的是威尼斯玻璃。

    大明朝这时期是有玻璃制品的,明清左右叫做假玉,或则料器,不过料器在中国古代是作为宝石,但是并不是多么珍贵的宝石,再往前虽然没有料器,还有天然水晶。

    而且在中国的宝玉石行业一直讲究的是光华内敛,所以璀璨夺目的东西不符合传统中国的审美观念。

    最多是当做一件比较新奇的东西,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到不了价值连城的境界。

    让吴三凤和吴雪霞心动的是韦宝的新品能卖出巨大的销售量!

    再不值钱,也别同期的陶瓷值钱,而且他们很看好未来的销售前景,极其想知道玻璃是怎么制成的。

    韦宝微微一笑,“吴大公子感兴趣,我自然愿意说。我这种叫玻璃,不叫假玉。以前制作眼镜,放大镜时,是怎么做到镜面的光洁度的呢?眼镜稍微有划痕就看不清了,古代铜镜是怎么做得那么光滑的?最原始的镜片是天然水晶,以石英砂做研磨粉在手动或者脚踩的设备上研磨成型。先秦就已经有玻璃了,只是当时的玻璃器具还很小,且透明度低,外观更近于玉,隋唐已经有一些透明度较高而制作精美的器具了。玻璃应用得更广,如玻璃首饰、腰饰都有,不过大多不是透明的,颜色更向玉石靠,应该是审美的原因。不过窗玻璃是从西方引进的,多是花玻璃,在院子里作装饰用。唐代时就有玻璃器皿,宋到明是没有玻璃器皿的,为什么不烧的原因,第一个是玻璃导热很快,不保温,没有瓷器便捷,第二个原因是易碎,成本会增加。”

    韦宝东拉西扯的,说的极其详细,说的是人类一步步接近玻璃的生产成型的过程,说的是制作玻璃的材料,但是重要的生产过程,却又一点没有说。

    韦宝之所以将玻璃作为首先用到工业生产中的物品,是因为玻璃不单单有很强的实用性,还对科技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与生物学不发达,不成系统,与玻璃仪器的制造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

    后世发现好多化学与生物学的实验仪器都有玻璃零件,甚至好多物理实验仪器也有玻璃制的。

    因为玻璃制造成型等技术在古代的中西方间存在差距,而导致很多实验根本做不了。

    不是透明的玻璃,如何观察化学反应?

    所以西方近代化学能崛起很大程度上与其玻璃制造工艺有关,我国一直没有系统的化学,只有一些炼丹相关的实验。

    吴三凤听的津津有味,因为韦宝说话字正腔圆,比说书先生的口语更加标准,而且韦宝天生会说故事,一件严谨无趣的事情,被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