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八十二章 宇宙大国的末路(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实在是红火的让人眼热。

    而随着环渤海工业带的建成,渤海省钢产量直接放了卫星,更是显著的影响了大港的造船业。

    钢铁供应充足,资金划拨到位,后勤保障有力,扩充产能那真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到1990年,中船重工一家的生产能力就达到了500万载重吨,占据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弱。与其既竞争又合作的则是日本各大重工财团,由于同样掌握了总段造船法体系,再加上中国造船工人的劳务出口,其产能比八十年代末增加了将近一半,达到了800万吨的级别。

    日本目前造船业主要盈利点来自生产各种高技术轮船,诸如lpg和lng,以及化学品运输船,大型集装箱船。至于散货轮和油轮,目前只能是用来维持队伍。一些做不完的工程,甚至干脆向中船重工转包出去。

    1990年全世界船舶产能是1800万吨,中日两国合计就已经是1300万吨,基本上就是垄断了当前世界造船总量的绝大部分。与之相对的,则是韩国的造船吨位出现了断崖式下降。从1988年开始韩国造船订单连年雪崩,从最高峰时期的648万吨,到1990年全年仅获得40万吨订单,其中酸爽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

    说起来也是要叫一声侥幸,韩国造船业在未来也是优势产业。哪怕中国成了世界工厂,船舶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韩国也能凭借产业升级和其技术水平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然而八十年代的韩国造船业,不过是刚刚完成原始积累而已。其产业水平、负责的国际分工,和掌握了总段造船法的中船重工严重重叠,承接的是日本在八十年代淘汰的那部分产能。

    而日本人在感受到韩国的竞争威胁之后,转而扶持中船重工与其在国际上进行竞争。有日本的黑字环流,有中铁建投的资本支持,有三菱等诸多财团的低息贷款,在引进技术方面中船重工只用了三年完成了上千个改造项目,完成了韩国人十年才消化下来的造船体系。

    这倒是不奇怪,说到底韩国才多少人口?有多少造船业从业人员?中船重工的内部职工人数就有五十万,配套的整个工业体系,说不定已经比韩国本国人口都多了。

    下面有中船重工蚕食,上面有降低了成本的日本造船业压迫,韩国人的日子自然是不会好过。

    而恰恰与此同时,韩国政府又取消了本国对造船企业的补贴。在七八十年代,韩国为了培养本国的造船能力,对造船企业的订单是有补贴的。很多造船厂以成本价进行销售,利润就是吃补贴,由此才能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

    到八十年代末,近五百万吨的造船能力让韩国政府认为韩国造船业已经走上正轨,于是就取消了这笔政策性补贴——你都已经是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了,再补贴造船业,就不怕被反倾销诉讼么?

    另外一个影响,就是韩国本身经济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端看97年金融危机就知道,韩国金融体系实际上脆弱的很,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自主能力。一旦日元发生波动,往往韩元也会产生连锁反应。

    而受到广场协议的影响,日元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一路走高。韩国扛了没两年,到1985年韩元也被迫升值。早在1987年之前,韩国造船厂就已经在普遍赤字经营。原历史上,是利用八十年代末,日本经济崩溃产业转移承接了一批新技术和资本,才缓过一口气来。

    不过如今日本造船业正和中船重工联手掐死韩国造船能力,怎么可能还去奶一口韩国人?日本人就是属鱼的,只有三秒钟记忆,也还没忘记八十年代被韩国造船企业逼入墙角的噩梦。产业升级什么的,就不用多想了,反而是现代、三星、大宇等造船厂连年亏损数字都创新高。

    正是这种政策滞后性和货币升值、以及日本人的落井下石,正好赶上了中国造船业完成产业升级,从八十年代末开始产能爆发。也就是从1988年开始,两三年的时间,韩国曾经打下来的国际造船市场,摧枯拉朽的丢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能说什么呢?这真是赶上这股寸劲儿了,可不是胡总发功的结果。

    反正结果就是这个样子,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两三年时间就发生如此剧烈的变化,快的根本让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机会。

    反应到具体的数据上,就是韩国的出口额从1988年的609亿美元,到1990年大幅下跌到了421亿美元。少的这部分不问可知,自然是被中日两国给瓜分了。

    然而别忘了,韩国本身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主要是进出口贸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