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九章 压力容器认证(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化学反应的反应容器,自然也属于这种超常规产品。

    新科与杜邦公司达成的协议,是不仅要引进成套设备,更要引进这些设备的制造能力。大化工成套设备,说白了就是一堆管子和罐子。国内有一部分是可以自产的,而有一些则是连消化技术都颇为艰难。

    反应容器的生产,就是属于那些消化吸收都是啃硬骨头的项目。而这块硬骨头,放眼国内能上、肯上的企业还真是没有几个选择。

    经过一番衡量,这项关键技术工程最后就落到了盛京重型机械厂的手里。

    而在反应容器的生产中,无疑容器的焊接技术是重中之重。盛京重型机械厂里唯一能够承担这项任务的,竟然也只有陈桂林这一个工作小组。

    陈桂林要去外面做一个星期的私活,可想而知国内某个大化工的重点工程进度就只能往后拖延一个星期了。放在平常,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然而在这个时候,做车间主任的老徐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亲自帮他找了私活。虽然陈桂林自己想着这样未免有些对不起厂里,可周围的同事们并没有谁就因此反对。即使是厂里其他领导,也只能说上一句事出有因、下不为例。

    要说这是国企的顽疾,说实话,那“顽疾”的定义未免也应该修改一下了。工厂经营是效率优先,还是兼顾人情,这个命题或许是要经营者们再争论几十年的一个研究方向了。

    但是对于盛重这样的国企来说,暂时还不需要去思考这么杀伤脑细胞的问题。因为在八十年代,显然这里还是以人情为主。

    这个人情,可不仅仅只是对下面的工人来说,而是贯穿了企业上下的所有人。

    林宗棠和颜永年都不是第一次到盛京了,作为清华机械系的副主任,盛京这个重工业中心颜永年可没少来。

    但是和林宗棠相比,他又只能算是个地道的“外地人”了。

    作为一名工业系统的领导——这么说吧,为什么东北要被称之为共和国长子呢?为什么盛京要被称为中国工业摇篮呢?八十年代放眼望去,工业系统里有东北工作经历的领导比比皆是。甚至就连当前刚上任的二号首长,当年都在东北电业管理局做过副总师,在渤海省里做过电厂厂长。

    林宗棠也并不例外,从清华毕业后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东北局的工业科科长。第二任岗位,是盛京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在盛京工作了小十年,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也不算太错。

    盛重当年刚解放的时候组织恢复生产,同样有着林宗棠的工作成绩在里面。

    这些年他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做副组长,多少重要的技术攻关也离不开和盛重打交道。要说和盛重的香火人情,那也真是纠缠不清了。

    “林老,您怎么就这么自己过来了!”

    盛重的莫高文厂长带着一群人,风尘仆仆的从厂里跑了出来:“您过来的时候打个电话,至少让我们把住的地方安排一下!哪有您这样,让领导自己拎着包找过来,上面可怎么看我们,非得说盛重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

    “这是清华机械系的副主任颜永年,二重的水压机技术离不开他。我这次过来,顺便把他也一起叫过来了!”林宗棠先给莫高文介绍了一下,等两人寒暄一番,然后把手上的皮箱扔给了他:“会议时间不是定的今天十点么?我自己住店能报销的,省的给你们厂里增加负担!”

    “嗨,我以为您订了今天白天的火车呢,哪有您这样的部级领导啊!”莫高文哭笑不得,无奈的只好将林宗棠和颜永年请进了厂里。

    这已经不是林宗棠第一次到盛重来了,要不然给莫高文一颗豹子胆,也不敢和国wu院部级领导这么说话。实在是林宗棠平常也没有什么架子,除了工作的时候,生活上反而相当好说话。几次到盛重工作,不仅不要厂里派车,吃饭都照价给钱,住的都是国营旅店,真的是尽可能不给下面的单位添麻烦。哪怕是下面人对他有什么顶撞或者冒犯,不是原则问题也从来不见他去大动干戈。

    虚怀若谷、平易近人,这不能用来形容林宗棠,因为这些词骨子里还是高人一等,以至于为人和气就是称赞了。放到林宗棠身上,他是真的把自己和周围其他人都看的一样轻重。

    “莫厂长,我的来意你也应该清楚吧?这次有中铁建投投资给你们建三万五千吨的水压机,你们厂里是个什么意思?要我说,这么好的机会你们可要抓住了!咱们国内如果能上三万五的多向模锻机,需求是不会小的。如果性能和成本合适,争取一部分国外的加工项目也不是问题……”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