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一十九章 压力容器认证(第3/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林宗棠谈起工作来,瞬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那个和蔼的老人不见了,却仿佛一头雄狮一般咄咄逼人。

    “林老,您先等一下。”莫高文连忙摆手,尴尬又自豪的说道:“我得向您检讨,我们工作做的不够细致,时间上出了点问题。原本安排的是今天和中铁建投与二重就三万五千吨水压机进行研讨,不过我们引进杜邦公司技术的进度超乎预期,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大化工高压容器的生产。杜邦公司派了代表团过来,准备对我们的生产进行技术检测。”

    “哦,你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大化工压力容器的生产技术了?”林宗棠有些惊喜的看着莫高文,点头问道。

    “是,比预计的进度提前了一个月!杜邦公司的人也非常惊讶,据说这个速度连美国人都达不到!”莫高文挺了挺胸,骄傲的说道:“只要通过了杜邦公司的检测,我们就能拿到杜邦公司的质量认证,标志着我们彻底掌握大化工压力容器的制造技术了!”

    “好好,很好啊!”林宗棠看起来一点生气的样子也没有,兴致勃勃的说道:“这样,我能不能旁观杜邦公司的检测过程?分润一点你们盛重的喜气!”

    “那可太好了!”莫高文喜出望外,再没架子的部级领导那也是领导。能在盛重露脸的时候有高级领导在场,这简直比出门捡到钱还让人高兴。

    “那走吧,我们去看看杜邦公司的人是怎么工作的。”

    ……

    “史蒂文先生,这里就是我们生产大化工压力容器的车间了。为了承担这项工作,我们厂投资六十万人民币重新对这栋厂房进行了设计和施工,以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压力容器。”

    “何书记,史蒂文先生说,你们生产的压力容器属于超高压的a1级别,生产过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错误。按照科学的生产进度来说,你们应该在一个月以后才能完成这批产品,为什么你们提前了?”

    盛京重型机械厂的压力容器生产车间里,在无数巨大的、动力澎湃的钢铁机械中间,一群渺小的人类站在了生产车间的空地中央,对着正在进行的生产工作进行评判。

    杜邦公司派出的是一个五人小组,盛重方面暂时负责接待的领导则是厂党委书记何仁明。在盛重的接待队伍和杜邦的检测小组中间,则是省外事办派出的翻译人员,帮助双方互相交流理解。

    “我们提前了一个月完成工作,这难道不好吗?”

    何仁明听到翻译转述的话语,有些莫名其妙:“我们中国的工人是非常优秀和吃苦耐劳的,为了尽快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极大的发扬了主人翁意识。通过苦干、大干一百天等活动,最终才实现了进度提前一个月的成果!”

    “不不,这不科学。”检测小组的组长史蒂文摇着头,仍不相信何仁明的话:“这不是用人的意志能够克服的工作,最为消耗时间的焊接工作,是对人注意力和体力的极大考验。我们美国有研究,一个焊工如果连续工作超过六个小时,那么他的工作失误几率将迅速增加。如果你们是通过加班的方式来缩短时间追赶进度,我怀疑你们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

    “可我们对产品已经做过质量检测,完全没有问题。”何仁明瞪着眼睛,急切的说道。

    “我对此保留意见。”史蒂文满脸的不信任。

    “好了,我们接下去进行现场审核吧。”史蒂文向着其他四人询问过之后,手上拿着表格开始进行现场审核。

    所谓现场审核,就是相对于资料审核来说的。史蒂文五个人已经对中方的技术文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自然是毫无问题——资料文件就是杜邦提供的英译中版本,能出问题那才见鬼了。

    但是口说无凭,眼见为实。是否真的把技术落实在了生产上,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对杜邦的认证来说,不光是生产技术要求,就连对生产环境都有一定之规。比如说生产设备的流程设计,区域分开的规定完成度,生产过程中生产安全措施的执行力度,生产场地的规划和卫生标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等级。这些项目粗看似乎和产品是否合格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这些项目不能达标,显然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不具有稳定的质量水平的。

    哪怕是一时能够实现技术要求,但犯错的几率无疑要比达标后不知不觉就高了一大截。

    这也是为什么盛重投入巨资对厂房进行了改造的原因,压力容器生产车间虽然未必是盛重技术水平最高的的车间,但现在肯定是管理最为严格的车间。

    经过两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