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二十七章 中航发构想(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8是株洲所,614是航发动力控制研究所,649同样大名鼎鼎,是贵航的发动机设计所。而后面这一连串的厂长,则是国内各大航发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黎明、黎阳,安东和西飞、成飞的发动机厂,一个都没有落下。

    可以这么说,如今坐在黄秘书周围这十几号人,再加上先来一步的刘大响、江和甫,差不多就已经把国内航发相关的单位和企业一网打尽了。面对这样的阵容,胡文海还真是有点大脑宕机了。

    “具体的情况,我想刘老应该已经和胡总介绍过了吧?”黄秘书看了刘大响一眼,见对方轻轻点了点头,于是沉声说道:“今天大家在这里也算是开一个非正式的会议,我这里有一些情况要向大家通报一下。”

    黄秘书稍等片刻,在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之后,这才接着说了起来。

    “我国目前的航空工业问题不小,其中最严重、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主力航空动力的缺失。涡扇9B发动机,是我国目前能够实现量产的最先进涡扇发动机,然而它的问题仍然不小,属于国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产品。现在国家正在推进的三款未来三代战斗机,熊猫和十号已经确定要生产装备的,SU27引进之后也在谈能否从苏联引进生产技术。”

    涡扇9B是TF41的国产代号,已经确定了作为国产熊猫歼14的第一代动力。因为有斯贝的技术打底,现在看来进度倒是不需要担心。然而TF41的性能相比斯贝好的有限,主要还是解决了稳定性和寿命等问题,性能上并不突出。

    黄秘书说完这番话,在场的众人面色也不由的严峻了起来。

    “在未来十年,我国如果要实现二代机向三代机的更新换代,可以想见动力将会是国产战机的瓶颈。太行的研发进度不如人意,一发配两型现在看很可能变成配三型。一旦发动机的攻关失败,我国空中国防将面临无机可用的局面。这个责任,我想在座各位没有哪个能承担的起吧?”

    606所的所长韩天魁在黄秘书的目光注视下,有心想要反驳几句,却实在是张不开嘴。

    作为涡扇10,也就是太行的研发单位,他对所内的研发进度心知肚明。按照现在的进度,很可能这个项目要用去二三十年的时间了。过去以为涡扇的事情不复杂,只不过是配个外涵道而已。但是现在着手之后才猛然发现,他们面临的是和江和甫一样的问题。

    要想为GE的核心机配个外涵道,不知道内流场数据就是两眼一抹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涡扇发动机的研发中是行不通的。这样一来,606所要攻关太行,首先就相当于要重走一遍美国人开发F101的整个过程。哪怕是知道了最终答案,然而解题思路却还是得自己去想。

    “发动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的关注,而过去我国对航空发动机采取的研发和生产体制,已经证明了无法适应未来航空领域的需求。我们一直认为航发是航空器的一个部件,将其视为飞机项目的子项目。现在看来,发动机的研发要求比飞机要更高,时间要更久。再将发动机项目放在某个飞机的子项中,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了。”

    黄秘书无疑是作为他的身后那位领导的传声筒,这样的话他一个秘书是没有立场去说的,只能是中央层面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着手改变这样的局面,正在提前为各位厂所的负责人在吹风。

    众人悄然的在私下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用眼神紧张的交流着。听着黄秘书的话,一个模糊的念头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而一想到这种可能,不光是他们,就连胡文海都有些振奋起来。

    众人谁都没有说话,就连呼吸的声音似乎也小心翼翼起来,全部都在专心的听着黄秘书讲话。

    “随着我国与国际动力企业的接触加深,现在看来,航空动力的研发力量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不论是美国的GE和普惠还是英国的罗罗,或者是苏联的联盟发动机联合体,这些企业都是在对其国内资源进行整合之后才生存下来的。光是GE的发动机设计人员,其工程师人数就已经比我国所有的航发科研人员加起来还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分成了这么多个单位,又怎么能集中力量来实现技术上的追赶和超越呢?”

    “所以中央现在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将航发的研发和生产独立出来——成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

    “中航发?”606所得韩天魁悄然咽了口唾沫,谨慎的问道:“中央的意思,是希望将国内所有的航空发动机研发和生产能力,都置于这个集团之下吗?”

    黄秘书轻轻摇头:“这个具体的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