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重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百二十八章 老刘的三国杀(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整个格局就已经确立了。而确立这一格局的,只不过是一份“文件”而已。

    这份对斯太尔项目可行性的国家批复当中,明确指出中国商用车引进要实现“重型汽车厂的紧密联合,改组‘小而全’、‘中而全’的生产格局。改造工艺、更新设备、组织专业化大生产,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结束单一品种的生产历史。利用老厂改造新厂,在老阵地上发展新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

    在后续其他外资与中国的商用车合作项目上,基本都遵循了这一政策。商用车不搞全面开花,国内在政策上只扶持了三家龙头企业,组织的是专业化大生产,实现的是重型汽车的生产基地这一模式。

    也就是说,在市场换技术方面,中国市场是切实的被捏在国内商用车厂家手中的。这样一来,商用车厂家在挑选外资合作的谈判中,自然占据了相当有力的位置。

    而反观乘用车市场的合资方式,虽然也有很多有利于国内车企的政策,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乘用车生产是“多点开花”。国家并没有重点承接技术的对象,而是放羊一样,让下面的车企自己去和外资谈合作。

    而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又有着自己的利益需求。合资车企落地无疑能够提供大量就业,而乘用车企业大多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于是全国变成一盘散沙,为了争夺投资落地而各自血拼,将技术转让政策的要价削了又削。

    而在合资过程中,地方政府与外资又形成了利益同盟。企业利润分红与政府利益相关,企业的运转模式自然要向着资本利益妥协。这样一来还搞什么亏钱的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费时费力还不讨消费者喜爱,前期投入这么大,当然还是来件组装躺着赚钱舒服!

    没有一个强大的意志推动,车企和地方政府的自主研发意愿小的可怜,完全是遵照了资本和市场的规律行事。

    而市场换技术的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本来就没有成功的先例,从理论上根本来说就是“反市场”、“反资本”的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