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完美时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抓住互惠互利的机会(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一般围绕芯片为主的硬件,对产品为主的互联网行业并不是那么的了解。

    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英国几乎没有能拿出手的、真正的互联网企业。

    亚历克·布罗厄斯本人对英国的互联网发展是非常焦虑的,他甚至觉得,剑桥有必要替英国提升整个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的实力与水平,所以他一直在推动剑桥周边建立“硅沼泽”园区,吸引跨国互联网公司,以及本土互联网公司进驻。

    不过,亚历克·布罗厄斯虽然有这个心,但是却没有盘活整个大盘的能力。

    不仅英国互联网企业没什么发展,而且剑桥的学生对互联网好像也都不是非常热情,他们对未来的就业规划一般都在欧洲,而欧洲本身就不是一个拥有互联网根基的土壤。

    差不多有一半剑桥的学生,会选择在毕业后留在欧洲发展,少部分则选择返回祖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才会决定前往北美发展,而且,由于剑桥一贯的发展情况,前往北美的学生几乎全都去了华尔街,极少有人会选择去硅谷。

    不选硅谷的原因并不是他们对硅谷不感兴趣,而是他们觉得,自己想进硅谷的难度,要比进华尔街大得多。

    别看这些剑桥、牛津以及帝国理工这些大学牛气得很,但是在这个年头,因为身处欧洲、远离互联网行业的中心,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真正能够进入互联网核心圈的机会很少,更别提牧野科技这样的顶尖企业。

    如果牧野科技不给他们直聘岗位,那很可能一年到头一个剑桥的也不会招。

    原因倒不是因为剑桥哪里不好,而是因为,硅谷的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本土员工,以及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华夏、印度员工,对养尊处优的欧洲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就有些排斥。

    更何况就算是斯坦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接近互联网圣地的美国高校,其学生想进牧野科技也没那么容易,更何况欧洲这些远离互联网战场的学生。

    对英国这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