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3章:万世之基(二)【二合一】(第8/10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个。

    因此保守估计,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赵润希望礼部在这三十座城池内,分别开设一座学塾,无偿招收幼龄的学子。

    这约三十座学塾,姑且可以叫做「国立学塾」,因为它们由朝廷全部斥资建造,隶属于礼部辖下的。

    说实话,以魏国目前的财力,建设这三十座学塾,并不是什么问题。

    “只招收幼龄的稚童么?”

    内朝大臣冯玉惊讶地问道,因为眼前这位陛下一开始那可是说要普及全国魏人认字的。

    听了冯玉的话,赵弘润正色说道:“不,招收幼龄的稚童,指是正式的学子,年纪大一点的人,若是有心去学习,也可以去旁听,不过,学塾并不负责他们的吃住。”

    诸内朝大臣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为了防止某些当地的地痞无赖,打着学字的名义去学塾骗吃骗喝。

    “那些幼龄的稚童,学塾只是教授他们认字么?”蔺玉阳试探着问道。

    仿佛是猜到了蔺玉阳心中的想法,赵弘润简洁地说道:“这大概三十座学塾,只是最初等的启蒙教育,之后,朕还会要求礼部再每个郡的治县,开设高等学塾,大概十来座左右。这十座高等学塾,并不面向一般民众,唯有得到举荐的学子,才可入学,其中的佼佼者,参加考举。”

    诸内朝大臣惊讶地面面相觑。

    他们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位陛下的决策,无疑是让平民子弟求学的道路被大大拓宽。

    若看得更长远一些,这样的举措,也使得魏国拥有了稳定的人才晋升渠道,假以时日,将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才涌现,成为魏国的栋梁之才。

    此举可真称得上是万世的根基啊!

    魏兴安四年的八月份,魏王赵润颁布诏令,宣布在大梁、雒阳、雒城、新郑、定陶、睢阳、商水、安陵、鄢陵等三十几个国内大县,开设国立初等学塾,面向整个魏国,不分贵贱,招收大概六岁到十二岁左右的幼龄稚童,无偿教授学业,

-->>(第8/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