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万世之基(二)【二合一】(第9/10页)
不分分文。
同时在这份诏令中,赵弘润亦确定了包括《百家姓》在内的几本有礼部编写的书籍,作为这三十座初等学塾的启蒙教材。
这份诏令一出,轰动全国。
国内的王族、贵族、世家对此冷眼旁观,毕竟这个阶层几乎都有能力为子女聘请传授学业的老师,根本用不着去这种国立学塾,他们顶多就是心中不快,不快于识文认字这种曾经被他们垄断的东西,如今朝廷竟然面向那些泥腿子的子女。
但不满归不满,这些人顶多只敢在私底下抱怨两句,却不敢真的提出异议,毕竟这一代的魏王,那可是传闻中「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堪称魏国有史以来最狂狷霸道的君主。
更别说这位君主,还凭借着天策府,牢牢攥着四十万驻防军、十万禁卫军,王权前所未有的稳固。
而相比较王族、贵族、世家,士族的态度就相对客观地多,他们只是觉得,朝廷应该「择优而教」,而不是像如今这种「有教无类」的方式。
不过相比较这两种教育方式,士族当中的文人,他们讨论更多的,还是这些国立学塾的教材选用问题,这个说儒家学术好,那个说法家学术好,结果仔细一看,好嘛,朝廷礼部自己编了几本狗屁不通的玩意。
像那什么《百家姓》,这根本就是将天下的姓氏收拢了一下,然后加几个魏国以及天下有名的人士,这玩意也能叫做书?也能用做教化?
“简直误人子弟!”
不知有多少的老文人,在得知朝廷的诏令后,气得顿足捶胸。
因为这件事,礼部饱受抨击,尤其是礼部尚书、内朝首辅杜宥,在短短两个月内,这位老臣收到许许多多曾经的同窗、友人托人送来的书信,有的在信中委婉地告诫他要谨慎选择著书,不要误人子弟;有的则干脆在信中斥责、唾骂。
好在杜宥本身就是一位性格强硬的人,在加上某位君主在背后的挑唆,使得这位老臣也豁出去了,带领礼部跟那些抨击他们的人隔空对
-->>(第9/10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