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宫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0章:巴蜀之地(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个大部落决定推举一名大族长。

    至于推荐的方式,自然就是通过武力。

    最终,巴氏一族取得了胜利,因此,这些包括「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在内的部落,后来被中原统称为「巴人」,而诸部落联合建立的国家,亦统称为巴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巴蜀两国时常和睦、时常爆发战争,但最终,终归是谁也无法奈何对方,于是乎,蜀国的杜姓王,与巴国的大首领巴氏取得了默契,双方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

    这并非是说巴蜀两国抛弃了仇恨、放下了成见,只不过是因为双方都没有把握战胜对方,因此只能达成和平。

    两国间的战争逐渐趋向平息,双方都有意朝着其他方向扩张。

    其中,蜀国主要是向西南扩张,而巴国则是向北方扩张。

    相比较此时已经形成类似中原国家那般稳定文化的蜀国,巴国仍处于氏国的初期,而氏国初期的典型现象就是不断地扩张,吸纳、抢掠外族人口补充族人(包括奴隶)的数量。

    在向北扩张的途中,巴人碰到了从陇西郡向中原迁移的赵氏一族,双方展开了战斗。

    最后,赵氏一族在秦岭之人的帮助下,战胜且重创了巴国。

    此后,赵氏一族继续东迁,逐步攻取了三川、郑国、梁国,建立了魏国,而巴国则因为这场战争,实力大受损失。

    见此,蜀国立刻就打破了此前「两国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国。

    毕竟对于蜀人而言,巴人是侵夺了他们一半土地的敌人,哪怕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后代子孙,他们也得将这些敌人赶出这片土地。

    但没想到的是,纵使是因为与魏秦两国先人战争而损失惨重的巴国,最终仍顽强地守住了「巴郡」。

    最终,蜀国只能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汉中」,却无法夺回巴郡。

    为了避免国人无谓的伤亡,蜀国改变的策略,他让弟弟前往汉中郡,在当地建立了「苴国」,作为蜀国的附属国,截断巴国的「北上之路」,试图对巴国展开两面夹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赵氏一族的本家、陇西魏氏,它当时向东南方向扩张也很频繁,当时仍然还强盛的陇西魏氏,让蜀国颇为警惕,希望苴国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然而,虽然最初几代苴国的君主,还牢牢记着他苴国的使命,可时间一长,因为种种原因,苴国不满足于作为蜀国的附庸国。

    在这段期间,巴国拉拢苴国,双方联合共同抗拒蜀国。

    苴国的君主虽然明面上不打算与蜀国彻底撕破脸皮,但不可否认,苴国确实在暗中帮助巴国,使得原本蜀国强而巴国弱的局面,逐渐趋向平衡。

    就这样过了若干年后,中原逐渐形成了韩、齐、魏、宋、鲁、楚、卫等诸国,而在巴蜀之地呢,蜀国就像后来的齐国那般,由于过于安逸而逐渐失去了先祖的血性,国力逐渐由盛转衰。

    按理来说,这本该是巴国趁机倾吞蜀国的好机会,但遗憾的是,巴国内部亦不团结。

    可能是因为蜀国这个最大的敌人已经日暮西山,在失去了威胁的情况下,「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不再认可「巴氏」常年占据大族长的位置,他们不在听从巴氏部落的命令,各自为战,或攻打蜀国,或吞并其余小部落,以至于到最后,蜀国这个日暮西山的旧日强国依旧还苟延残喘,巴国内部的诸部落却彼此打得不可开交。

    那些部落的族长们,谁都想吞并其余部落成为巴国的王,然后再吞并蜀国这个曾经强大的邻居,成为巴蜀之地唯一的君主。

    直到如今,巴国内部还在征战。

    『……』

    在前往巴地的途中,张启功听芈芮讲述了巴蜀两国的历史,他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蜀国姑且不论,毕竟蜀国就像中原诸国那般,经历了兼并、扩张、发展自身文明等诸阶段,虽然如今变得衰败,不复当年的强盛,但盛极而衰本来就是这世间的真理,倒也并不出奇。

    不过巴国嘛,张启功就实在是看不懂了。

    芈芮口中曾经强盛一时的蜀国,用了几百年都没有彻底驱逐巴人,由此可见巴国在对抗外敌非常团结,且自身的实力亦不弱。

    可是当唯一的敌人蜀国失去威胁后,巴国内部立刻就分裂了,不复曾经的团结,居然开始同室操戈,以至于连蜀国这个曾经的敌人仍然在旁苟延残喘亦顾不上了。

    除了「愚蠢」两字外,张启功实在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