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其余四方,且外部又有外敌——楚国、蜀国——的威胁,是故为了生存而联合起来。
后来,又陆陆续续地吸收了一些投奔巴人的小部落,以及一些拆分的附属部落。
因为缺少一个类似君主的角色,巴国的政权非常混乱,在并非生死存亡时期,五个部落往往各自为战,甚至于,不乏有落井下石、趁火打劫之举。
为了使诸部落能真正团结起来,「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部落决定推举一名大族长。
至于推荐的方式,自然就是通过武力。
最终,巴氏一族取得了胜利,因此,这些包括「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在内的部落,后来被中原统称为「巴人」,而诸部落联合建立的国家,亦统称为巴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巴蜀两国时常和睦、时常爆发战争,但最终,终归是谁也无法奈何对方,于是乎,蜀国的杜姓王,与巴国的大首领巴氏取得了默契,双方尽可能地避免发生冲突。
这并非是说巴蜀两国抛弃了仇恨、放下了成见,只不过是因为双方都没有把握战胜对方,因此只能达成和平。
两国间的战争逐渐趋向平息,双方都有意朝着其他方向扩张。
其中,蜀国主要是向西南扩张,而巴国则是向北方扩张。
相比较此时已经形成类似中原国家那般稳定文化的蜀国,巴国仍处于氏国的初期,而氏国初期的典型现象就是不断地扩张,吸纳、抢掠外族人口补充族人(包括奴隶)的数量。
在向北扩张的途中,巴人碰到了从陇西郡向中原迁移的赵氏一族,双方展开了战斗。
最后,赵氏一族在秦岭之人的帮助下,战胜且重创了巴国。
此后,赵氏一族继续东迁,逐步攻取了三川、郑国、梁国,建立了魏国,而巴国则因为这场战争,实力大受损失。
见此,蜀国立刻就打破了此前「两国互不侵犯」的默契,立刻派兵攻打巴国。
-->>(第3/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