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名降服,完成统一日本的壮举。第二年,秀吉将关白一职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以世袭的方式宣示丰臣政权的稳定。政治上通过太阁检地、兵农分离、惣无事令等政策,为之后江户幕府的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
天正20年(1592年),太阁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秀吉向朝鲜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于是,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再并吞明朝。同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只花一个月便攻陷朝鲜首都京城(今韩国首尔)、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李昖为了击退日军,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明朝很快便派出军队赶赴朝鲜救援。这段期间内,朝鲜各地出现义军抗战,其中郭再祐、高敬命的抗战大大激发了朝鲜军队之士气。天正21年(1593年)1月,明朝、朝鲜联军以提督李如松为首击退日军将领小西行长,收复平壤,虽在碧蹄馆之战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将领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击退,但后来日军因为宇喜多秀家为首转攻幸州山城时遭遇朝鲜将领权栗的抵抗,损失十分惨重。另一方面,李如松改变策略,焚烧日军粮库,日军被迫退至釜山。除此之外,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亦率领朝鲜水军击退日本水军,日军在海陆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和明朝议和。文禄4年(1595年),文禄之役在两方议和下结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次出兵攻打朝鲜,庆长之役开始。同年2月,明朝再次出兵支援朝鲜,首以明末名将麻贵,与日军加藤清正等人在蔚山交战。朝鲜水军在开战初期被日军击溃,迫使朝鲜再次起用李舜臣抵抗日军。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击败日军主帅来岛通总,使局势开始扭转。在两军对峙之际,庆长3年(1598年])7月,太阁秀吉在京都伏见城病逝。日军在五大老的决议下开始撤退。同年11月,明朝、鲜联军又于露梁海战截击大败日军,虽然李舜臣在与岛津义弘交战中中弹而亡,日军因为遭受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