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对大臣,就要既用且防(第3/9页)
以博取忠直之名,丝毫不干实事。
天启皇帝朱由校其实很聪明,不相信的书友可以去翻《明熹宗实录》,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你会发现他很有头脑,知道这帮人这么搞迟早会坏事,于是屡次下诏书制止说:“现在敌人都打上门来了,你们却还在忙着吵架,不干正事。今后谁要是再无故弹劾别人,朕就治他的罪。”
结果没用,大臣们就当没听见一样,该骂谁就骂谁,将骂人当做最大的事业,似乎是骂的越大声本事越大一样。而且是谁的官越大谁挨得骂就越多,干活总是容易出错的,无论你干的多好,别人要是卯着劲挑你的毛病,总能找出一堆不足。
东林党人就最爱干这个,谁执政他们都看不顺眼,每出一道政令都会被骂的体无完肤。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大明朝,官最大的不是尚书,也不是首辅,而是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爱的骂也是很多的,后世的一些史学家谈起明朝的大臣来总是津津乐道,认为明朝的大臣是最有骨气的,不怕骂皇帝,不怕被皇帝杀头,因为一旦被皇帝杀头,就会名留青史了。
其实,他们没有看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些人敢于骂皇帝,敢于捋虎须,不是因为有骨气,而是因为有组织。
明朝的文官都是有组织的人,当然不排除海瑞那种孤单英雄,但是他绝对是极少数派。有组织的人一旦出了事,组织一定会救你的,否则这个组织就不会严整,人心就会涣散,也就不能够使得众位文官抱起团来对抗皇帝。
因此,一般情况下,皇帝就算是特别讨厌一个言官,豁出去背个骂名也要杀了他,那也是办不到的,因为底下的人不会执行,会一直劝谏,劝到皇帝改变主意为止。内阁首辅是可以封还皇帝的诏书的,他也一定会将皇帝大人的命令退回去,当做没有听见。
万历就是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才一气之下不上朝的。而那个骂了皇帝的人最多是丢官,但会获得很大的声誉,将来东山再起的时候,仕途也会像做直升机一样向上升,实在不是因为骨气
-->>(第3/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