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盛唐高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876 过度关心(第4/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处,一下子就抓住话里最重要的信息。

    郑鹏知道说再多也没用,正好身上带了设计图,拿出来给李隆基讲解起来,把铁路的设想、原理耐心地跟李隆基说了一遍,解释的时候,不仅武惠妃很用心地在一旁倾听,就是站在李隆基身后的高力士,也把耳朵伸得长长的,听得非常用心。

    等郑鹏解释了一遍,李隆基都有点听呆了,半响回过神,有些感慨地说:“又一个奇思妙想,若是此路成了,长安到洛阳将是一条坦路,郑爱卿,朕有一事不明。”

    “皇上请吩咐。”

    李隆基有些疑惑地说:“逢山开路,逢水架桥,花销太大,也许爱卿倾尽家财也难完成,是不是有些过了,刚才爱卿说就是倾尽家财也要做,原因是对大唐有利,子孙后代也受益无穷,不就是一条路吗,是不是有些夸大了。”

    要是修在其它地方还算了,长安到洛阳已有官路相通,虽说有时拥挤一点,郑鹏花费巨金再修新路,意义其实并不大,到时半途而废,那不是空耗钱粮吗?

    郑鹏摇摇头说:“皇上的观点,恕微臣不敢苟同。”

    李隆基也来了兴致,闻言也不生气,开口说道:“哦,说说你的理由。”

    “皇上”郑鹏行了一礼,开口道:“无论新路能不能做成,只要做了,就会有收获,就是钱粮花出去了,也会有技术和创新沉淀下来,这些技术和创新将会造福大唐,举个例子,这些需要承受的铁轨需要改进,变相促进冶炼技术的发展;逢山开路,需要开凿隧道,也肯定要开凿很多创记录困难的隧道,只要开工了,会留下很多有益的开凿隧道的经验;修路要架桥,这样也促进架桥技术的发展等等,每一次创新或尝试,就是不能创新,也能留下借鉴的经验,这些创新或经验沉淀下来,都能造福大唐,造福老百姓。”

    顿了一下,郑鹏继续说:“就像始皇帝,修建长城、秦直道,当年看起来是劳民伤财,可时至今日仍然发挥巨大的作用,有时不能看一时之得失,而是看长远效益。”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