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四名及第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话,做万年知县才是他的宿命。没什么好理论的,这就是政治。
老王为什么顶住了入赘宰相家的诱惑呢,原因是他已经和吴琼老妈有了私下约定。
从史料猜测,他和吴琼的感情类似两小无猜开始的。
早些年老王忙着读书,其后为父丁忧,然后就进京赶考。后来这些事总算忙完了,老王拒绝了京中大佬们的美意,赶着去和吴琼结婚度蜜月。
“向蒙执事畀之严符,开以归路。暮春三月,登舟而南,浮江绝湖,绵二千里,风波劲悍,雨潦湍猛,穷两月乃至家。展先人之墓,宁祖母于堂,十年萦郁,一旦释去。戴执事之赐,此时惟重,还职不时,以惧以惭。然去父母之道,古人所为迟迟也。不识执事谪之贳之,宜将何如?区区之怀,无以自处矣。恭惟执事宽通精明,暴著有年,宜留本朝,辅助风教。利权之柄,国家诚重,荐绅之论,犹为嗟咨。宠灵降集,可拱以俟。伏惟为国自寿,迓迎休福。某此月治行,承序于左右,在旦暮矣。下情无任依归颂愿之至。”
这应该是王安石为了度蜜月,误了上任日期被朝廷责问后,写给朝廷申辩的《上徐兵部书》。
这也算是王安石的第一次抗旨。大宋优待文人,尤其进士及第后作死也不会死。所以王安石和他们扯犊子说“我以后会多为国家尽忠的”,于是就没人和他计较了,最多让这块石头升的慢些。
年轻人么,当然是会放些错误的。这就是赵祯对老王的评价:谁都年轻猴急过,王安石为了屁股问题犯个错,也大不到哪里,由他去吧。
这些就是老王多情的前世今生,在王雱的理解中,他是个非常立体、多情的人,的确是块茅坑里的顽石又臭又硬。但这家伙有骨头,且一生都在奋斗。
以崖山海战那壮烈的十数万军民和皇帝一起投海自尽的情景而论,大宋是唯一的一个到亡国都没有烂透的朝代,文天祥他们并不是脑子有坑,所以大宋值得有识之士为之去奋斗。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