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转急下。
七月下旬,第一期军官教导营学员经过三个月学习,完成军械、战术、地形、人体等方面课程培训之后,大家正式结业。
这天杨麟早早的来到西山脚下的训练基地,在这三通鼓之后,杨麟一一接见完成结业学员,并配发忠义剑作为佩剑。
对学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如中队长王志耀、杨光泰等十余优秀学员,则分别委任为参谋,或转到护卫营担任职务,以资未来提拔。
对其他学员,一般则回到原来各营,或者带原来部队,或者重新组建各个大队、中队,以在未来再行提拔。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太平盛世是这样,在兵荒马乱的乱世更是如此。
这次共培养了一百多基层军官,通过三个月学习,大家学习与训练了一些带兵打仗方法,是未来军中骨干。
有了这些骨干,组建军队就显得更加容易多了。
借着这次机会,杨麟也决定扩大忠义军规模,护卫营扩大到5个步兵大队,其他各步兵营多扩充到4个步兵大队,其中第4大队为补充大队。
骑兵营真正成营,扩大到4个大队,杨麟计划通过军官训练营提高中下级军官的素质,经过一冬的训练,然后再在明年(弘光二年)全军扩大到万余人之后,再率部出征,以驱逐张献忠。
秋收将即,全川上上下下除了顺庆府获得丰收,为了防备周围的土暴子抢夺粮食,保境安民,先抽调这些刚刚毕业的学员前往各地,训练保安大队,控制地方保安部队,以支援大军作战。
杨麟决定将扩编时间推迟到秋收之后,在确定整改方案之后,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秋收活动之中。
这个时代由于人口稀少(不到前世的一成,即便扣除城镇里面的,也不到两成),再加上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量作物没有大面积推广,民众耕种的土地较为平坦。
现在还是早上,山中的雾气还没有完全散去,而在平原地区则是一望无际的稻田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