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收割的季节,往日还绿油油的稻田现在变成金黄的一片。
稻谷沉甸甸的,压得稻穗低低的,像一颗颗果实,远远望去,特别诱人。
身边的老农不时拉过一颗稻穗,仔细数着一颗稻穗上有多少粒谷子,看着饱满的谷子,老农不是裂开满是皱纹的黑脸,直言今年风调雨顺,收成颇为难得。
前几年天灾不断,不时发大水,就是干旱,天气颇为寒冷,天里面的稻谷稀稀拉拉的,不到正常年景的六七成。
今年天气好转,没有什么大的灾害,天气也不像往年那样异常,这田里的稻谷大概恢复到丰收年景的八九成。
听老农在旁边唠叨,内心一惊,前世都说小冰河时期,从万历末年到崇祯末年,历时五十余年的小冰河时期,陕北大旱,大家没有吃的,流民四起,最后酿成农民起义(或者说流寇)。
老农当然不知道什么小冰河时期,老农唠叨的是田里面收成,正如这块田足足有三亩多面积,父辈说能收上十担多稻谷,但自从自己懂事以来,从来没有超过九担的,大多数年景多在七八担。
(水田的产量高,在民国初年,风调雨顺每亩水田产量足足超过四担粮食。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田地的时候,老家就是按照四担粮食一亩分水田的)
可不要小看这二三担谷子,这可相当于很多四口之家两三个月的口粮,少了这些粮食,整个生计一下变得非常艰难,往年还能够吃干饭,现在之能喝稀饭了。
老农显得颇为自豪,自己有二十五亩,其中水田十亩,旱地十五亩,在村里属于小康水平,小的时候风调雨顺的,家里面还酿酒,小的时候出去放牛,爷爷常常倒一小杯酒,可以御寒。
(爷爷一直说解放前家里有水田二十亩,一年能收上百担粮食,没有雇人耕种,土改的时候被评为中农,如此看来,在过去小康之家大概是这样一个水平。
明朝耕地面积七亿亩,保守估计明朝人口在一亿到一亿四千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