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不克就退走,除了义勇军战力强悍之外,还主要是军中面临断粮危机。
在古代如何解决粮草运输?
自汉朝末年,虽然大车,二轮马车大规模推广,但汉人马牛不多,最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独轮车,陈毅不是说淮海战役是老百姓有独轮车推出来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辆独轮车,运输一石粮食(古代一石约在150斤),一人饷一人,二人每天吃4升,如此可以吃二十五天。
由于使用宽幅车轮,而不像一战二战那种橡胶轮胎,每辆二轮马车能够运输3.5-6担粮食(即250公斤到450公斤货物,二战国军使用橡胶轮胎,每辆二轮马车能够运输300-500公斤。)
过去看古书,常说出兵多少万多少万,除了可能浮夸之外,大概就是将这些运粮部队算到里面,若是三人补充一人,十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士不过两万五千人而已。
简单一个独轮车,其间减少多少军粮消耗,减少多少劳役。
即便这样,军粮消耗,劳役征发减少很多,但杨麟还是认为独轮车运粮太少,若有其他工具代替,无益于平添数营军士。
北方通过独轮车、马车运输,而在中国南方河流纵横,水道交错,若能将粮食用运输船只载到附近渡口,建立粮道,如此运输距离不过数十里,可大大缩减运输距离,减少其中军粮消耗。
有人考证,湘军为何能够战胜太平军,通过水师运粮,建立水上粮道,如此保证粮草供应无虞。
考虑到未来迫在眉睫的战争主要发生在南方,如此建立船队,保证粮草长途运输就非常重要。
按照计划,在未来长距离运输主要通过舰队实现,利用水军优势保护运输船只抵达前线,而不是在北方那样通过掠夺大量马车来进行运输。
南方水网密布,水道纵横交错,通过舰队完全可将粮食运抵前线百里之内,如此步军只需要实现最后一百里粮草运输即可。
杨麟本想引进自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