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徐孔徒进士出身,也算饱读之士,但开拓性给人感觉明显不足。
想了想,杨麟笑道:“徐兄,你问问外面这些乡下人,大家多认为我们这些当官的是天上姓苏下凡,当然要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天到晚抱怨吧。
这钱天上不落地上不生,虽然难办但还是有办法啊。”
徐孔徒两手一摊,摇头道:“大人,下官虽饱读诗书,但非济世之才。
解决钱粮问题当开源节流,下官自从到任以来也颇为用心。
不该花的钱,下官一文也没有乱花。但开源实在不足,现在地方已经谣言四起,有的人说大人表面上轻徭薄赋,但实际上所收税赋比谁都多啊。”
杨麟呵呵笑道:“徐大人所说没错,这财政上当然要开源节流,节流方面就是能省就省,能少花就少花。
但这开源可不是乱收税,而是发展地方经济,世人赚钱了,当然也应该缴纳必要税赋。
自古以来都说士农工商,高祖所订田赋二十税一,其他税赋如果反而比田赋还要低,那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真的这样,农民可以恳求不要以农为本,只要田赋不二十税一,如果三十税一,国家不以农为本老百姓只有感激的份。”
徐孔徒面露尴尬,笑道:“大人,你说的这些最初虽然不理解,但经过这一年下来也明白其中道理。
过去常常说以农为本,但商赋根本收不上来,盐赋也大量流失,确实为朝廷失策。
如果大人早生数年,如果能够向先帝谏言不加征三饷而强化商赋关赋盐赋等方面税赋,如果真的这样,我大明也不会流寇四起,鞑子也难以入主中原啊。
大人,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发展规律啊。”
杨麟内心一愣,笑了笑说道:“身为父母官,怎么认识如此迂腐呢?
别的不说,单说说我们传统做法。
为官一任,最重要的就是在地方兴修水利。大家想想,
-->>(第1/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