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米来换流通券的人――比如路大他们,还有几个虽然是家里有些田地但是最近因为各种情况家中周转不灵的。早就等候在旁的粮行行长严茗马上就出来推销徳隆的小额助农贷款业务了。为了充分考虑农民的能力和接受度,严茗设计的这种借款是无抵押的,按月计息,每月的利息是2%,秋收后一次性还本付息。
这样的利息大致和临高目前的农村借贷市场上的水平持平,处于中低档次。严茗认为这个利息对参加种植计划的种植户来说不会有太大的还款压力。
德隆借出去的是流通券,回收的也是流通券。贷款人如果手头没有流通券的话。就得先到德隆用粮食换成流通券再还贷。这种多一道手续的做法实际上是金融部门期望通过放贷来强制扩大流通券的流通。哪怕就是在土著手里待几分钟,也给了他们一种使用流通券的概念和信心。
严茗唾沫横飞不厌其烦的讲了大概五六分钟,下面的人还是没有反应。显然这突然冒出来的好事让大家有些不知所措。也没人敢出来第一个尝鲜――这个借钱可不比乡里乡亲之间的借贷,髡贼的钱是这么好借的?大伙都有这样的想法。
最后还是拗不过铁农具的诱惑,在严茗的再三保证之下,又有张有福作保,保证这里面绝对没有猫腻,加上穿越集团苦心经营,在临高总算有了点信誉,余下的人终于贷款了。把个严茗累得一头汗。
“小叶,你们这天地会真不容易。”严茗深有感触。
“其实好多了。毕竟我们有了点基础。毕竟这一年来,没有失信于民的地方。”
“要我说,还是花力气大搞集约化农庄好。”严茗看着自己收来的一堆刚按上手印的贷款文件,“那这么复杂,直接把这些农户地主都逼得破产了,再雇到农庄里当劳工。”
“你够狠!不过我们还是吃亏在人太少这方面了。农委会搞这个天地会计划,就是为了扶植一批私营的集约化农庄来承担农业生产,免得我们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我们只要掌握上层建筑就好了。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