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有相关产业配套,“运十”才能够完全国产化,并且完全拥有可以和国外顶尖飞机制造商抗衡的实力。
“运十”的发动机问世之后,甚至连波音公司都被震撼过。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向来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它并不仅是因为制造难度大,更在于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支撑。
“运十”的发动机能够让波音这样的飞机制造巨头动容,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然而,“运十”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却也是建立在全国的支持之下才能做到的。
因为单凭一家飞机制造公司,是无法自行完成机体、设备、系统的生产的。
当初国家和松江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运十”的诞生。
细细算下来的话,一台“运十”的成本,甚至要远高于波音747。
这样的超大投入,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终究是走不下去的。
很自然的,在过来一开始的振奋之后,“运十”也渐渐走到了尽头。
1985年,“运十”正式停产,而一大批为了它而问世的配套企业,也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这件事情最终的后果就是,未来二三十年内,华夏的民用航空飞机,都没有能够国产化。
其大部分零件,尤其是最重要的发动机,全都需要进口。
在赵国阳看来,当初如果“运十”能够再坚挺十年,坚持做下去的话,它的一大批配套产业的水平,无疑是会得到很大发展的。
哪怕是在和国际上其他大型航空公司的竞争,咱们全无优势,也不应该轻易的就放弃了这个已经的做出了一些成绩的“项目”。
只是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在赵国阳重生之前的那个年代,华夏的民用航空事业,就一直受制于人。
道理很简单,一个产业,尤其是航空这样的大型产业的建立,它是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路程的。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