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也很喜欢公关,想要合作至少得先认识他们。”
社交一直是苏长青的弱项,他并不是很喜欢与人打交道,现在必须得逼着自己改变并提升。
至于合作,苏长青想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点标志性得贡献,所以打算创办北京电影节。
牛逼大了,要搞电影节了。
他记得在重生的前几年,北京办了个国际电影节,但那是十几年后的事情,届时二十一世纪都进入第二个十年了,办得实在是有点晚,也不太成功。
中国电影业进入二十一世纪高展期后,先后搞了不少电影节,除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有珠海电影节和长春电影节,合称中国四大电影节。
不过珠海电影节办了两届就停了,而长春电影节办得毫无影响力。
到目前为止,两岸三地最权威的且最专业的电影节仍有四个,分别是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金像奖,金鸡百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
苏长青准备起创办北京国际电影节,而且得尽快搞起来。
上海电影节办得就比较晚,但毕竟办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好,目前已经搞了好几届。
苏长青看了今年关于他们的一个采访,从下一届开始改为一年一办,目标是与东京、印度一起跻身亚洲三大电影节之列。
一年一办了,说明影响力有了,来的人多起来了。
然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居然晚了近二十年才开始弄这个事,实在不太应该,没有与国内市场的高展期同步,错失许多良机,最终连国际a类都达不到。
苏长青的飞机在戛纳落地时和韩厂长通过电话,说了自己的考虑:“北京应该尽早创办自己的电影节,国内市场这么大,两个以上电影交易市场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金像奖,金鸡百花奖都是颁奖为主,不具备电影交易市场性质,电影节得办得像欧洲三大电影节那样颁奖和市场并行才有意义。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