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金星农机厂的劣质拖拉机,显然不是真金,用火一炼立马就得现原形。
  三个月就要大修的拖拉机,还好意思说自己不是劣质产品?
  专家又不是瞎子,怎么可能看不出金星拖拉机的质量问题!
  九零年的时候,“假冒伪劣”还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语,当时国内的产品,在质量方面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好的产品,质量是真的好。能用二十多年的小天鹅洗衣机、海尔电冰箱、海信电视机,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生产的。
  而差的产品,质量也是真的差。新的家用电器买来以后撑不了三个月就开始各种故障,用不了半年就会撂挑子。
  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时国家还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系统化的管理和监管。
  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质监局的,当时有一个叫国家标准总局的单位,主要业务是对全国的工业生产和工程项目制定标准。而所有的企业都要按照标准总局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生产。
  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只要达标了就完成任务。这种制度下,所有企业做出来的产品都差不多,质量上几乎没有区别。
  由于不需要考虑市场,只需要考虑生产,企业也不会主动的对产品质量进行提升。
  1988年的时候,国家组建了技术监督局,负责标准化、计量和质量工作。其中计
-->>(第1/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