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免在心里将他与沈瑞比了一比。 三太太娘家家规始然,即便是耕读传家,可子弟下场都比较晚,只觉得十四岁中秀才难得,像何泰之这样十二岁的可称为“小才子”。何泰之当年九岁就过了县试,如今名次虽比不得沈瑞,可年纪又小了两岁,倒是不能分高低,到底是学士之子。 三老爷却是不以为然,这两个月他多指点沈瑞与何泰之的功课,对于两人的点滴进步都记在心上。 要是没有沈瑞分享笔记给何泰之,还有每日两篇时文的强训,何泰之想要过院试怕是还差火候。 如今何泰之名次虽是靠后,可到底过了院试,一个秀才功名到手。 至于岁科考试,何泰之年纪在这里,倒是无需着急,过几年参加乡试也不晚。 何泰之着急忙慌地赶过来,其实就是想要问一问沈瑞考试后的安排。 以沈瑞的名字,既排在院试“案首”,过些日子的岁试是不怕的,肯定是一二等,顺天府府学的廪生。至于何泰之这里,则是心里没底,不管是入府学还是入县学,估计是要是附生。想要更进一步,一两年之内没希望。 与其在府学与县学做个挂名的附生,还不若继续在春山书院读书。不少春山书院的学生,就是这样做的。不仅是附生如此,就是廪生也多半如此。 同县学、府学的教授、教谕相比,春山书院乙班的夫子可都是致仕翰林。 “瑞表哥,你也别去府学,还是回春山书院吧?书院里丙、丁、戊班都是散养的,到了乙班老师教导的才多些。要是去了外头,倒是怪可惜的。”何泰之带了几分期盼道。 沈瑞不否认春山书院的先生教导水平高,可是也发现了一个弊端。那就是春山书院的学生太过于排外,翰林院子弟自己成一家。 如今虽没有形成“春山书院”党,可等春山书院里的学子入了官场,十几二十年后,说不得就是隐形的党派。 大明朝文官治国,翰林院的这些人又是文官中的顶尖人群,这些人的子弟在科举仕途上,就比寻常士子起点要高的多。 现下或许没有人留心,可等到被人注意时,就是春山书院闭院之时。 沈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