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章 揭盅(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什么了,一句误会,配上那一系列的表情,已经让李定国感慨良多。说起来,郭之奇与他之间的合作还是从林青阳、周官悄然赶来,他又请了后者赶回安龙回复,从而有了程邦俊的广东之行开始的。

    在此之前,他率领大军进攻肇庆,不过是一些两广地区的明军、义军闻其威名而自发相应而已,如王兴、陈奇策、李常荣这些广州府、肇庆府南部的明军则全然没有理会。但是在那之后,有了朝廷的授权,在郭之奇、连城璧、张孝起、周腾凤等官员的大力奔走之下,整个粤西的各路明军、义军。无论是那等拥兵数千的军头,还是只有几百人的义旅,一个个的纷纷走出了深山、渡过了大海,赶来与其会师,助其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席卷了广东西部的大片土地,直抵新会城下。

    郭之奇等人的号召力,实际上是源于明廷,源于那个被软禁在安龙不能用事的永历朝廷。今时今日,明廷的权利不复,但起码作为抗清的大旗却还是有着极强的号召力,这一点上确是毋庸置疑的。

    想到此处,李定国不由得回忆起了当年他决定扶明时所想过的那些理由——张献忠为清军所杀,他作为义子自然要为干大报仇雪恨;清军是鞑子,是蛮夷,身为汉家儿郎,自不可为虎作伥;如孙可望那般自立或可,但如此一来,出身流寇的他们是绝难像扛着大明旗号那般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只会是事倍而功半,况且力散则弱的道理摆在那里,迟早会被清军各个击破;而若是扶了大明,日后大明得以中兴,他也可以借此洗去贼名……

    此般种种,最终让他决定了迈上扶明的这条大道,而这也是他与孙可望之间最难以调和的矛盾所在。

    几十年的兄弟啊,决裂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李定国从没有怀疑过他的想法是错的,因为他对满清的强大是有着自身的认知的。他很清楚,只有背靠着大明,才能打败满清,这样于公于私都是最好的选择。

    郭之奇这些粤西文官,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起码他们都是明廷直接任命的官员,代表的大明朝廷的权威,这段时间也是尽心尽力的协助于他,甚至在面对陈凯的咄咄逼人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相忍为国,如今日这般,郭之奇大概也已经认定是陈凯在这背后兴风作浪了,可却依旧没有口出恶言,这份气量亦是非常之难得的。

    相较之下,陈凯的能力毋庸置疑,起码就李定国这些年看过来,现在的明廷还没有一个文官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如粤西的这几位文官,怕是加在一起也不够陈凯一个人的本事,他的那位亲家能够有今日气象,陈凯在其中出力良多,就算是这一次收复广东,若无陈凯襄助,李定国一旦想到在新会顿兵城下,随后遭到清军的夹击,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一战,攻城、野战、截击、围城,陈凯帮他实在太多了,尤其这还是在陈凯刚刚从福建赶来的情况下,就更显其才具无双。

    只是如今看来,陈凯的性子似乎还是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了,对自身的能力也太过于迷信了,所以才会在局势不明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使用各种手段来将局势在握在手中,甚至从一开始就已经有所布局,按部就班的展开。能力如此之强,作为盟友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般行事,于团结一事上却是考虑的很不到位。

    心里有了这么一个思量,对于离开后广州归属的天秤便悄悄的产生了偏斜。秤杆下压,不过镇压城内百姓请愿的事情李定国依旧是做不出来。而对于此事,李定国也干脆是交给了郭之奇,由着郭之奇入城向城内的百姓解释,解释那些关于“份地”、“分房”之类的谣言。

    这时候,已经是五月下旬了,李定国的书信送到了香港,回复的则只是陈凯的一封书信,信中提到了惠州方面有些麻烦需要处理,暂且回不去,此后便再没了音讯。原本的,李定国也打算听听陈凯的意见,但是现在既然已经这样了,干脆也就不在考虑其他了,城里的事情交给郭之奇去安抚,而他则安心于大军即将的西进作战上面。

    根据他早前派往梧州府的细作回报,说是清廷刚刚把平南、靖南两藩的藩兵余部从梧州府调走,具体调到哪里还不甚清楚,但是城内就只剩下了马雄的定藩左翼和那些绿营兵。对手出现了削弱,这总是一件好事情,李定国悄然准备着,将麾下的各部也缓缓的调遣起来,力争能够在出征时有一个最为饱满的士气。

    至于进攻的突然性,他已经不抱打算了,因为广州城内早已传遍了李定国大军即将离开此地的消息。百姓还好,那些客商里难免没有清廷的细作,无非是南赣巡抚衙门派来的、广西定藩众将派来的,亦或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