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吴军眼下的处境,以及杨延广必须为此所做的应对。
“殿下待会儿见他的时候,无需刻意表现什么,战局至此我们大势在握,殿下大可稳如泰山,我们都用不着担心对方有什么阴谋诡计。”
赵宁微微颔首,神色轻松地调侃了一句:“符离丢失,数十万吴军身处险境,对方总该不会是来求和的吧?”
事实证明,赵宁这句话没有说错。
当然也不全对。对方不是来的求和,而是来议和。准确地说,是提出议和的意向,询问赵宁的意思。若是赵宁同意,那么双方就可以互派使者仔细商议这件事。
杨氏族人杨禄丞的说辞很正义:
“中原战事持续多时,且不说双方胜负如何,州县百姓却是大受灾殃,虽说国家之争难免刀兵相见,但中原百姓都是无辜的,他们不该为战争承受这样的苦难。
“王上一向仁慈,如今眼见越来越多的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终究是于心不忍,为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之倒悬,故此来向殿下商议罢兵之事。
“......”
一番长篇大论,把自己塑造得无比高尚,仿佛一旦赵晋不同意罢兵,那就是没把民生疾苦、百姓生死放在眼里,是倒行逆施的桀纣,自己站在了天下苍生的对立面。
他连议和二字都不提,只说罢兵。
面对这样的言行,赵宁站起身,一句话也没说,直接离开了厅堂。
杨禄丞愕然愣在那里,不知赵宁是什么意思。
黄远岱呵呵一笑:“这件事大帅已经全权交由在下处理,下面由在下跟杨大人说道。”
杨氏族人杨禄丞虽然觉得被赵宁所蔑视,没了面子,但既然对方早有打算,他也就不方便多说什么:“罢兵之事,宜早不宜迟,你我等得起,中原百姓可等不起啊!”
黄远岱摇摇头:“今日不谈罢兵之事。”
杨禄丞满头雾水:“那谈什么?”
黄远岱看
-->>(第6/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