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17节(第5/8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技术的突破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的。

    尤其是各种材料,加工工艺的突破……这背后往往是耗资庞大的各种试验,在无数次试验中寻找成功。

    而试验可是很耗钱的!

    同时新技术研发出来了如何落地,投入工业生产当中?

    这就需要帝国官府相应的政策引导乃至扶持了。

    其中最为典型的还是属于汽车产业,在大楚帝国官方重视之前,实际上三大农机公司都已经研发内燃机接近十年时间了,甚至都搞出来了原始的汽油机……四冲程,电子点火技术在那个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

    但是因为技术不够成熟,更缺乏资金进行深入的研发,导致了三大农机公司不约而同的放弃了内燃机的继续研发。

    三十年代末期,四十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手握大量内燃机技术的三大农机公司,依旧需要依靠蒸汽拖拉机为基本构成的农业设备业务生存;松河汽车公司的前身河口机械公司更是因为经营困难,不得不对外供应大量的拖拉机底盘而生存。

    直到四十年代中期后,因为罗志学的重视,帝国迅速展开了对内燃机产业的各种政策以及资金的扶持。

    各种免税政策直接满上,官府提供担保,帮助企业获得低息乃至无息贷款这些常规操作不说,官府甚至直接下场,以扶持新技术的名义给钱。

    只要你的内燃机技术有所突破,项目稍微有点前景,那么就可以申请专项的资金扶持政策,从而获得直接的资金扶持。

    在四十年代里,大楚帝国官方累计在内燃机以及后续延伸而来的汽车产业里,通过税收减免或返还,科研资金奖励,承担企业贷款利息支出,免费供应工业用地,各地官府内燃机产品,如汽油拖拉机,公务汽车,军用汽车等各种措施,累计为内燃机产业输血了超过三千万楚元。

    三千万楚元砸下去,这才培育出来了早期的汽车产业……而培育出来的汽车产业展现出来了强悍的潜力,而后获得了无数资本的

-->>(第5/8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